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殷位于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在大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期间,一直是商朝的都城。殷是商朝历时最长的都城,代表着商朝历史最辉煌的时期,因此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②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年),把国都迁至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后来的三百年当中,商朝的都城搬迁了多次,这是因为旧都地区的王族内部经常争权夺利,对商王威胁很大,使商王难以实施各项政策,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商王就不得不迁都。
      ③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当时旧都中的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还有一部分势力强大的贵族,别有用心地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最终成功地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这个地方。
      ④殷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质地貌和水文状况,比以前的旧都城都要好。迁都到这里之后,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于是盘庚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倡导节俭,自己住茅草盖的屋子;减轻剥削,严惩贵族奢侈腐化;改善民生,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制造业。这次迁都,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而此后二百多年,商朝一直都没有再迁都。直到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之后,殷也一同随之荒废。
      ⑤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发现这里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于是就管这个地方叫作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史学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⑥在殷墟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那个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而这个内范表明要通过它来铸造的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到1.6米,比目前已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还要大一倍。要铸造这种规模、体型的青铜器,必须有一批熔化青铜的熔炉同时工作,而且要有大量的铸造工人(据说要几千人),这个浇铸过程是不能间断的,需要把各个工种有机协调起来,可见当时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⑦在殷墟中,人们发掘出了大量的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上面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考古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十分迷信鬼神,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吉凶。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也就等于把商朝同期的历史片段直接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研究殷商的历史留下了确凿的证据。后人把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1)对文段的概括说明,不正确的是(  )
    A.①段说明了殷的地理位置、作为商朝都城的时间和作为商朝都城的特殊之处。
    B.②段具体说明了殷作为商朝都城的由来,盘庚迁殷的结果。
    C.⑤段说明了殷墟的发现过程和价值。
    D.⑦说明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蜕变过来的。
    (2)盘庚迁都之后,商朝出现复兴局面的原因是(  )
    A.盘庚迁都到殷,这里的自然条件比以前的旧都好,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盘庚能够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
    B.殷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质地貌、水文状况、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C.殷地有大量的“甲骨文”,文化发达。
    D.殷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它铸造的圆形青铜器口径达到1.6米。
    (3)给这段文字选用一个标题,正确的是(  )
    A.盘庚迁都
    C.殷朝经济
    B.殷和殷墟
    D.甲骨文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