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09年,淘宝商城在11月11日举办了一次促销活动,尽管只有27个品牌参加,却在短短一天内创造了5000万销售额。提及十年前这次“促销活动”的初心,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曾表示:“十年前是为了活下去,(阿里)造了个‘双11’的节。”也正是这一次尝试,让阿里看到了电商造节的巨大潜力,11月11日一一光棍节就自此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天猫“双11”物流订单从2009年的26万件,到2017年的8.12亿件,增长3100多倍;得益于技术发展对仓内、运输、末端等物流环节的降本增效,消费者的物流体验也逐年优化。今年“双11”,物流行业有望迎来全球新纪录。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中国“双11”的成交额更加成为关注焦点。此前曾有西方主流媒体预测,2018年的“双11”数字不会像往年那么亮眼,事实证明有关预测是错误的。中国消费者以瞬间“清空购物车”的方式证明,中国的消费没问题,中国的经济没问题。
(摘编自《走过十年,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 材料二:
图一2010~2017年天猫“双11”当日交易量和全国快递业务量图表
图二2016年、2017年淘宝、京东“双11”用户时段分布图表 材料三:
据有关研究者统计,2018年“双11”消费超过1000元的人数的增速,明显高于1000元以下的人群;消费超过5000元的人群,连续两年持续增长,增速是500~100元人群的3.4倍。这样的态势,立刻就让人想到了“消费升级”。的确,中高端消费额度的增长,很明显透露了消费格局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是,以往一、二线城市的购物狂欢,正在向三、四、五线城市蔓延。有数据表明,阿里在上个季度的用户增长中,有75%来自“相对欠发达”地区。至于消费主力,随着95后经济能力的提升,95后接过消费主力的接力棒,从经济自然的演化来说,也符合逻辑。“消费升级”预示着经济大格局的深度改变,在特定的语境下,它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双11”的新纪录得益于新的消费红利》)
材料四:
2009年,“双11”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呼应着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消费结构的升级也需要通过创新供给来实现,这就会对提升供给端的效率和水平产生倒逼作用。事实上,“双11”走过10年,消费与生产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经济过程,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把线上消费端数据和线下生产端数据打通,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从而实现规模化的柔性生产、定制化生产。比如,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通过消费端数据分析,制造出更适合年轻人偏好的生活化铜雕制品,让传承了5代人的老品牌获得新生。可以说,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消费端的大数据逆向优化生产端的产品制造,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更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消费升级与供给升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摘编自《10年“双11”,购物车装下了多少道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阿里看到了电商造节的巨大潜力,于是创造“双11”,并把它发展成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B.2010年至2017年间,天猫“双11”交易额增长率整体下降趋势明显,同时也使快递业务的增量放缓。
C.在“双11”出现之前消费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经济过程,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把消费和生产连接起来,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
D.从“双11”购买的物品的变化看,我国的消费结构升级了,这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西方主流媒体预测2018年的“双11”数字不会像往年那么亮眼,是因为他们认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临严峻考验,中国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
B.对比2016年数据,2017年主要“双11”购物平台熬夜血拼时段用户量缩减,从整体时段来看缩减趋势也较为明显,消费者趋于理性。
C.2018年的“双11”与以往相比,在消费数额、消费者的来源和消费主力上都有所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中国的消费已经完成升级。
D.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根据需求调整生产,制造出适合年轻人偏好的产品,说明消费端的大数据可以逆向优化生产端的产品制造。
结合材料中内容,谈谈“双11”销售火爆对我国当下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