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渡风雨情
冷江 ①三爷的脾气,这两年越来越古怪,别说南村人不适应,就是他女人秀兰和他儿子金文俊也都私下大叹苦经。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秘密藏着!
②在黄河南岸,提起金家,谁敢不竖起大拇指!那可是祖祖辈辈个挑个在风波雨浪里摔打出来的高手,代代相传干的都是渡人济民的善事。
③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八路军,金家愣是在南村率先发起组建了第一个农民运粮队,从起初金家人自己的一两只船和一两匹马,发展到后来三十多户、十几匹马、二十多条船,冒着枪林弹雨,劈波斩浪,开创了南村人至今引以自豪的一段传奇。
④战后,光秃秃的山梁、炮火蹂躏过后数不清的坑坑洼洼,让南村人的心一下子凉了!还是金家人站了出来!当年的金爷,也就是三爷的父亲,二话不说,领着全家妻儿老小,扛上铁锹和锄头就奔了村后那一片大荒坡。三爷那时也就五六岁吧,走起路来一摇三晃,嫩脚板磨出了血泡,但只要金爷不发话,那是咬着牙、含着泪也要坚持,上坡去!很快全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但凡能搭把手的,都跟上去了。不出几年下来,绿树成行,瓜果飘香。
⑤境况好了,南村人开始在渡口上打起了主意。很多人开起了旅社、小吃部、修车铺,奔着那两岸的人流车流做起了生意。可是他们金家仍雷打不动干着摆渡活计。金爷干不动了,儿子三爷接了班,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有精明的人看不过去,就点拨三爷,说:“你干吗不去置艘快艇,用汽车发动机做动力,分分钟一个来回,轻松,又能多赚钱!”
⑥三爷瞪了那人一眼:“就你能!”
⑦回家来,正念初中的金文俊问:“爹,人家说的没错呀,咱是不是观念落伍了?”
⑧三爷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扣,沉着腔调说:“你小子读了点破书,就能教训老子了?我可告诉你,汽艇是快、效率高,但靠的是燃油,你能忍心看着咱黄河水混了泥沙还要沾染污油吗?祖祖辈辈靠河吃河,咱能这么祸害吗?这有违祖训,懂吗?咱金家从不干利已不利人的事!我再问你,咱这渡口叫啥名号?”
⑨文俊怯怯地说:“不是叫利津吗?”
⑩“亏你还知道叫利津!我告诉你,他还有个名号,叫济民!”
⑪就这样,南村很多人家在改革开放后都八仙过海,奔出了好光景,可是老金家却还是老样子,这一对比,反而是不如大伙儿了。
⑫文俊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本想报财经学院,以后也好到城里大企业谋个好工作。不料三爷坚决反对,硬是让填了航运学院,说是祖宗的活计不能埋没。
⑬大学毕业后,文俊分配到黄河航运管理局,航运与摆渡也算是一脉相承。可三爷还不满意,三番五次去他们单位,硬要把文俊从机关调到了南村水文管理站。三爷是有私心的:眼看着自己年岁大了,总不能让这千年古渡,在自己手上给断了!
⑭就为这事,父子俩暗里较着劲呢。这不,都多少日子了,文俊还不和他说话。三爷心里暗自好笑:“小子,跟你老子较劲,你还嫩点!也不看看,我金三海当年怎么风波浪里练出来的,啥阵势俺没见过!”
⑮文俊心里有年轻人的想法,何况他还读了四年航运学校。其实他早知道国家要在这黄河湾里建小浪底工程,别说这小小渡口,就是整个南村,也将葬身水底!因此,自己未来事业不可能只是延续家族那点传承。但小浪底这种事,能跟父亲说吗,他一大把年纪了,就靠这点念想活着呢,如果这都没了,那还不要了他的命!
⑯可是三爷骨血里流淌着金家人的坚决和执念,他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改主意的人。他跟儿子明里较着劲,暗里却上了几趟省城,他是找高人求证呢。
⑰这不,他让女人打电话叫儿子回来一趟。晚上,女人炒了几个硬菜,三爷拿出藏了多年的酒,亲自给儿子倒了一杯,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他说:“小子,你心里想啥,老子都明白。或许你也是对的。我也想通了,规矩是人定的,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咱家的规矩总要服从国家这个大局不是?”
⑱第二天,文俊乐呵呵地回单位上班了。三爷背上他那几十年不变的军绿色水壶依旧去渡口,道上遇见村里人,他还是那几十年不变的一副做派!其实他心里揣着的那个秘密,答案早已经写在脸上!
⑲就在他前方不远处,黄河水正日夜奔腾着,向东流去。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头点出金三爷近年来的脾气很古怪,就连其妻子与儿子都大叹苦经,从而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插叙金家在抗日战争和战后的表现,赞扬了金家三代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又为三爷后面的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
C.南村人奔着那两岸人流车流做起了生意的行为与三爷接班摆渡的行为形成了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三爷落后与保守的一面。
D.小说所述事件虽然时间跨度长,但选材典型而集中,人物虽简单,但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形象鲜明。
小说常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请简要分析小说叙写了金三爷与儿子文俊之间哪些矛盾冲突?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