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九华山悟佛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缆车缓缓而行,脚下是层层的山峦和覆满山坡、崖脚的松柏、云杉、桂花、苦楝,最迷人的是那一片片的翠竹,黄绿的竹叶一束一束,如凤尾轻摆,在黛绿的树海中摇曳,有时叶梢就探摸到我们的缆车,更有那些当年的新竹,竹竿露出茁壮的新绿,竹尖却还顶着土色的笋壳,光溜溜地,带着一身稚气直向我们的脚底刺来。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翠竹。
    ②留连些时候,我们踏着一条青石小路往山下走,山风习习,宁静可人,大家只是默默地享受。这时左边一个小院里突然走出一位老人,手持一个簸箕,着一身尼姑青衣,体形癯瘦,满脸皱纹,以手拦住我们道:“善人啊,菩萨保佑你们全家平安,快请进来烧炷香。”我一抬头才发现这是一个尼姑庵,大家好奇,便折身跟了进去。老妇人高兴得嘴里不住地念道:“好人啊,贵人啊,菩萨保佑你们升官发财。”这其实是一间普通的民房,外间屋里供着一尊观音像,设一只香炉,一个蒲团。墙脚堆满一应农家用具,观音被挟持其中。我探身里屋,是一个灶房。我们向功德箱里丢了几张票子,便和老妇人聊了起来。老人69岁,原住山下,来这里已7年。家里现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我说:“现在村里富了,你为什么不回去抱孙子?”她说:“儿媳妇骂得凶,说我出来了就别想再回去。”“儿子来不来看你?”“不来。他让我修行,说怎么都行,就是不许剃发。”老妇人指指自己稀疏的白发,一再解释。“香火好吗?”“哪有什么香火?你不请,人就不进来。我看一眼院子,有水井、桶杖之类,可想她一人生活的艰难。同行的两位女同志唏嘘不已,我也心中悒悒。下山时我便更留意街上的情景。整个山镇全是些大大小小的取了各种名字的庙庵、精舍、茅棚,许多还是新盖的,墙都刷成刺目的白色或黄色,门口贴副带佛味的对联,大门内供尊佛像,隐约香烟缭绕。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拣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位中年妇女。问及她身,上的尼姑黑袍,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要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
    ④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山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活到110岁坐化,肉身3年不腐,门徒奇之,以金裹身,存之至今。因为是真身所在,这里香火更旺。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大做道场,问及价目,日每场20万元。山顶风景无他,只是大兴土木,满地砖木沙石,碍脚碍眼。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从背后望去,其双手举在柜上,头向前探,腰板就拔得更直,僧袍也更显得挺括岸然。
    ⑤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水,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又是一湾山水,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殿柱上挂有戒牌:“进禅堂心平气和,万缘放下……”,廊柱上有《僧伽壁训》:“为僧首要老实,接物必重慈悲……”。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一小树干上悬一偈牌,上书:“绿竹黄花即佛性,炎日皓月照禅心。”
    ⑦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喜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返到大殿,我虽不信佛,还是双手合十对着佛像拜了三拜。
    (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描绘了佛教圣地九华山欣欣向荣的面貌,“带佛味的对联”表现出了当地佛教氛围的浓厚。
    B.“我”在九华山上遇到的第一位老人一再解释自己的稀疏白发,可能是由于害怕“我们”一行人认为她是假尼姑。
    C.第三段最后一句中“金蝉脱壳”一词表现出九华山祗园寺作为庄重严肃的佛教名刹对俗人的熏陶之深,使他们受到感化。
    D.全文以时间和游踪为线索,描绘了九华山多处庙庵的情境,深刻刻画出了传统禅意与现代世界之间的难以弥合的尖锐矛盾。

    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关于“佛”,“我”悟到了什么?

    文章三次提到“一湾山水”和“一湾翠竹”,试分析其作用。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