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填空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史学具有数字人文的共性,但其作为历史学的个性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总体而言,数字史学更重视网络的利用与展示,这也是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网络史学”的原因。历史学家利用互联网向同行传递和展示史料,将文献放置到互联网以便史学爱好者、历史教师、学生能够利用它们,这些行为已经被史学界认可为专业的学术活动,成为数字史学的重要内容,是一条迥异于宽泛意义上数字人文的路径。
           当然,“要么在线,要么落伍”的宣言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能够与数字史学画上等号。互联网只是恰好因为平台优势成为一种媒介而已,不过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些值得玩味的问题,数字史学对网络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它与“公众史学”存在诸多交集。许多早期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学者都是社会史专家,或者是试图借助数字工具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支持者。
          数字史学就目前看,研究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以GIS的运用为主。与“数字文学”相比,文本分析在数字历史领域运用还比较少,这背后有许多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史料的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达不到大规模进行文本挖掘的程度。传统的历史研究重视的一手文献往往以档案、手稿等形式出现。这些文献的数字化远没有达到丰富的程度,而且进行数字化使用的OCR技术,还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大量的人工校对,其准确度才能达到进行研究的要求。所以在从事数字文学的专家已经在讨论如何分析文本的时候,数字史学的专家还要首先解决史料数字化的问题。当然,对历史文献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例如有学者对18世纪美国出版的报纸进行了主题分析,也有对美国与德国学术界的古典学期刊进行了类型研究。
           在这样的前提下,数据库建设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问题在于,数据库建设是非常烧钱的项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做出高质量、有使用价值的数据库。同时,数字化程度不足的状态,也决定了学者使用数字工具的倾向。据西方学者统计,在数字人文有关GIS的143个重要项目中,92个涉及历史问题。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代、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一个中学生可以同一位大学教授一样,获得同样的史料,并展开独立的研究和解读,专业研究者之前所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消失了,这极大地扩大了公众史学的参与面,大大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网站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近十年,基于网络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Web2.0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史学的概念出现较早,这与历史学家重视网络利用有关,藉此开展的文献研究的专业性得到学界认可。
    B.史料数字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文本挖掘的程度,导致数字史学专家尚未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史学研究。
    C.数字史学迎合了历史学写作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呈现形式愈加丰富。
    D.与数字史学利用新媒体改变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不同,传统史学的研究更具专业性,且专业化水平较高。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么在线,要么落伍”的宣言,虽然道破了数字史学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但二者不能等同。
    B.学生与教授、网民与专业人士在数字化的史料面前享有同样的阅读权限,研究者身份的差异性消失了。
    C.维基百科作为网民可参与写作、编辑的平台,业余历史研究者在其中积极交流,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的特点。
    D.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以往传统、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B.在维基百科上发布史学研究成果
    C.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D.利用Web2.0进行史学交流对话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数字史学”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请分别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作者对数字史学的发展现状各持怎样的态度。
                                                                                                                            

  • 题型:填空题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数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条道上跑的车,实则文学与数学有着奇妙的同一性,先看几位著名文学家关于文学与数学的远见卓识:
    雨果说:“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
           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
           哈佛大学的亚瑟•杰费说:“人们把数学对于我们社会的贡献比喻为空气和食物对生命的作用,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数学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已‘数学化’。”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六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应当和文学艺术六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园林,书画造型,音乐,综合)紧密携手,才能有大的发展。
           文学与数学的同一性来源于人类两种基本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一性。文学是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文学是“以美启真”,数学则是“以真启美”,虽然方向不同,实质则为同一。而文学与数学的统一归根到底是在符号上的统一,数学揭示的是隐秘的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符号体系,而文学则是揭示隐秘的精神世界的符号体系。一为重建世界的和谐,一为提高人类的素质。
           人类文明经历了两次分化--艺术与科学的分化及艺术、科学本身的分化。如今又在进行两次综合--艺术本身的综合及文学(艺术)与数学(科学)的综合。
                     
    (摘自易南轩《数学与文学》)

      材料二:
           数学,理性、阳刚;文学,感性、阴柔。数学,刚正、肃静;文学,随和、豁达。数学,深沉、内向,攻下费马大定理了,也没有几个人晓得这事;文学,热忱、张畅。孩子一句“鹅、鹅、鹅”,也会一千几百年红不够。
           数学与文学,一左一右,一南一北,天生有非常距离。
           比较起来,文学很像一个性情中人,很率性,情之所到,一根草,一棵树,一个梦,都能演绎成篇。在文学那里,将一池水往海里说,叫夸张;挖空心思将其写得天花乱坠,叫修辞,都被看好。平白、浅显地说一件事,叫白描;想方设法往深里说,叫哲理,都称功夫。说一个小故事,让人没法忘记,叫短篇小说;像《清明上河图》那样(但不用图),将一个城市的市井繁琐,编成长长的故事,叫长篇小说。一种情怀,抒发成高山流水或者孤鹜落下的,叫散文;这种情怀,如果还能酿成杯茅台,叫诗歌。总之,无论什么话题。说了有趣,说了动情,说得别出心裁,说得点开人的情窦或心窍,都叫文学,都称创作。
           数学不是这样,数学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这里没有包涵,不讲妥协。只有铁面一张。既忌讳泡沫,也反对弯弯绕。数学不是说明问题,而是发现和解答问题。提问和答问是数学的两大发动机。提问越深,答问越简洁,越受人尊重。数学用的是另一种思维,一种不对即错的二元思维,过与不及都不允许。数学的较真过于迂腐。不妨让全世界的国家元首,考考中国中考的数学试卷,虽然他们都是天下俊杰。他们的文学都不会差,但是,能让那张卷子给出60分的,绝对是条好汉了。数学喜欢把一切重蹈覆辙交给计算机,把一切以往成就的继承,都叫学习。能称得上创作和发现的,台阶真的不低!
                   
    (摘自潘国本《数学与文学》)

      材料三:
           在文艺创作领域,人们对数据背后规律的探寻,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开始。比如,电影行业对票房、排片率、上座率等数据的关注。但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在线文艺作品最后的“黑匣子”才真正打开。如今,所有观影数据、用户交互数据、播放表现、演员等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量化成一些固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面貌,已经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
           比如,“选角”是大数据应用的一大场景,大数据算法可通过舆情数据提炼出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演员和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就是由大数据参与推荐的。除了选角,大数据还能指导剪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反应,比如何时拖动视频进度条快进等等,都会纳入监测范围,从而让制作者对观众喜好判断有据可依。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机器甚至可以智能生成精彩短视频(如进球瞬间),直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此外,在“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下,不同用户在视频平台看到的首页是不同的。就算是看到同一内容,其封面图和推荐文案也可能是量身定制。
           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将大数据描述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伴随网络视听的迅猛发展,竞争越发凸显,为了从中突围,制作方对于“爆款”的追求较以往更甚。用数据说话,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节目反馈“不确定性”,提升“爆款”命中率。另一种观点则将大数据置于艺术家“创意”“灵感”的对立面,认为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显得虚妄。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属性,用大数据描绘它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但否认科技与艺术在当下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样不可取。事实上,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
           因此,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甚至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使创作者得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不可替代的精神创造中去。

    (摘编自庄卓然《善用大数据,赋能好作品》)
    ​​​​​​​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学与文学的同一性基于两者共同的思维方式,其同一性归根到底是符号上的统一。
    B.文学“以美启真”,提高人类的素质;而数学则“以真启美”,重建世界的和谐。
    C.文学和数学,天生有很大的距离,文学创作的台阶很低;而数学创作的台阶很高。
    D.当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深刻影响着文艺发展,成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钱学森的观点,现代科学六大部要有大的发展,就应该和文学艺术六大部紧密携手。
    B.材料二体现作者对文学和数学不同的情感:对文学更多的是热爱,对数学更多的是敬畏。
    C.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人们才真正探寻到隐藏在文艺创作领域数据背后的规律。
    D.在“千人千面”分发机制下,视频平台根据大数据来给用户推送他们喜好或需求的内容。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美国Netflix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指导创作影片《纸牌屋》,获得成功。
    B.拍摄《美人鱼》时,制作方通过网络实时与观众交流,调整剧本,成为票房黑马。
    C.由大数据可知,谍战片比较受欢迎,于是创作出《伪装者》等谍战片爆款。
    D.大数据对于大银幕电影,可以解决用户对周边交通、餐饮、购物等线下活动的需求。

    数学与文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