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新年份:2020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新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皖南的年
钱红莉
愈近年根,愈向往回到乡下过年。
在吾乡枞阳,大约腊月中旬的样子,村里人家便开始杀猪。
猪肝,切薄片,直接下在清水里汆着吃,出锅前撒一撮香葱,香而糯。猪肺可做心肺汤,鲜极。猪肠是好东西,杀猪师傅擅于拾掇,变魔术一样,一会儿工夫就将整副软塌塌滑溜溜的大肠翻转过来,盘成直径一尺长的圓圈,拴一根草绳,挂在墙上。接下来的深加工,则由当家主妇完成。
在吾乡,猪大肠最有吃头。洗净,装入浸泡一宿的糯米,剪成一节一节的,两头以麻线绳扎紧。待白铁锅里的水滚开,将大肠下进去清炖。是燃烧蜂窝煤的那种炉子,急火燎开,炉门封上,留一丝风口,文火慢炖,大抵两小时而成。肠衣脆韧而滑爽,糯米饭软硬适中,越嚼越香,人间至味。吃过糯米大肠的人,一辈子不会忘。三十多年往矣,再未享用过这款美食。
杀猪也多是为着办喜事娶媳妇之需——半边猪当作彩礼。猪身贴满红纸,斜躺于稻箩,挑至女方家;余下半边猪,自家办酒席。吾乡结婚的日子,总选在腊月或正月,岁尾年头,算是喜上加喜。也有酷夏娶媳妇的——姑娘有孕在身,等不及腊月了。夏天里,村里来新娘子,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尽管猪也杀了,宴席也摆了,也总显仓促潦草,不比腊月正月那么隆重。夏天嫁过来的新娘子,眉宇间总有一种失根漂泊的忧虑,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似乎不太快乐。
纵然每家每年都会养上一两头猪,到年末,许多人家还是一路牵着哄着,送去镇上收购站,换一些钞票,积攒起来,用来盖屋、娶媳妇,或者当做来年开春的化肥钱。鸡鸭鹅,倒是有的。临年关,慷慨大方地宰几只孝敬老人,大人也才舍得喝一碗汤。
童年的腊月,晴天多。
一只肥鹅,杀了,投于稻箩,坐在门口明晃晃的日光下,安静又专注地拔毛,一点也不急躁。腊月里,连风似也变得温存,尽量吹得轻一点,再轻一点,不至于将鹅毛吹到天上。一只大肥鹅的毛,拔一上午也拔不完,拔着拔着,便到了中饭时间,拍拍手上的鹅绒,将鹅丢在稻箩里,径直回堂屋吃饭。吃罢,接着拔。拔完大毛,尚有深嵌于皮下的毛桩子,需一把小镊子,一根根夹出。拔鹅毛桩子,真是一场禅修,急不得。大鹅一生都是吃稻子和青草的,毛拔光了的鹅,能看到皮下脂肪,实在娇艳好看。褪了毛的鸡鸭,一样娇黄欲滴,一起拎到河边,剖肚,洗得干净,挂在结满冰锥的屋檐下,等年三十晚上煨炖。
初一早晨,扯一只鸡腿放在蓝边碗里,再放五香蛋、糯米圆子若干,上头盖一筷子挂面,热腾騰地端给隔壁单过的爷爷、奶奶,或者堂爷爷、堂奶奶。年初二,小孩子照例要去给外公外婆拜年。拎一包挂面、两条方片糕、两斤肉、一斤红糖等什物,走四五里的路,被外婆接到,尚不及中饭时间,她便到灶房,旋即端出一碗鸡腿面。小孩子总是“年饱”,哪能吃得下,顶多喝几口挂面汤,吃一个黑黝黝的五香蛋,甚至看见鸡腿,只觉得油腻。一只常年被白菜萝卜填充的寡瘦的胃,如何经得起突然到来的荤腥?如今,日日吃荤,胃也不觉什么,许是锻炼出来了。
21世纪了,吾乡不知可还保留了年三十黄昏家家宴请菩萨的古老风俗?
三碗菜摆在篾篮里,拎至野外。村前,纵横着一条条高耸的圩埂,大多数人家将宴请地点选在圩埂背风处。一只整鸡,是一碗;另一碗,肉烧生腐;一大块四方形的五花肉,又是一碗。这些大荤,平素看也看不见。
鸡,是公鸡,略略于开水里焯一焯,迅速定型,捞起,于鸡脖处奇巧地插一根火柴杆般细小的竹棍,令鸡头微微昂起——整只鸡赤身裸体端坐于碗里,随时要打鸣的架势,活灵活现;四四方方的一块五花肉同样在滚水里焯一两分钟,原先松垮的肉,即刻端正起来;再取五花肉一块,切至麻将大小,锅里煸出油,倒入生腐爆炒几下,盛起装碗。生腐,与合肥的豆腐果相若。
三碗大荤,一字形搁在地上,再斟三杯白酒。拿出折叠至扇形的黄表纸,分成三堆。划一根火柴,火焰明黄,黄表纸燃烧之后的灰烬,笔直地往天上飘。将一挂小爆竹丢在燃烧的火堆里,噼里啪啦一阵脆响。末了,将三杯酒一一倾洒于草地,大人、小孩一齐朝虚空中的神仙磕头。
乡村空旷无垠,村庄四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映衬得人世虚静庄严——各路神仙端坐天庭, 默默欣赏这极富仪式感的人间。
宴请完外面的神仙,回家继续以这三碗荤菜请自己的祖先用膳,我们方可吃上年夜饭。年三十的夜,渐渐黑下来,我们姐弟仨跪在堂屋,给虚空里的祖先磕头。妈妈喃喃自语:“老祖宗保佑孩子们通通泰泰的哦……年年如此。
初一早饭前,三碗白粥,三双筷子,一字形摆在桌上,意即,祖上先吃。过一小会,白粥撤下,倒入猪槽,我们才能吃早饭。盛粥、摆粥、撤粥,都由我来做,谦恭有礼,庄重无声,丝毫不觉无聊烦琐,有所依有所信的一派虔诚,也是年的仪式感的组成部分。
那些年,爸爸总是缺席,他过年难得回家。他们的轮船年三十或泊于上海,或停靠于汉口、芜湖……他是给船员做思想工作的政委,必须起带头表率作用,不能擅自离岗,他手下的几十名同事倒可轮流回家过年。
别家出去请菩萨,都是父亲带着家里的男孩,女孩极少参与。唯有我们家,年年由妈妈领着我们去。记忆里,妈妈总是教年幼的弟弟怎样划亮火柴,给纸点上火。
这些风俗,随着年岁的增长渐要忘记了,每临春节,执意在心里过一遍,仿佛重回童年,得到一颗糖,一直含在舌上,舍不得咀嚼——有一种甜, 丝丝入扣,如圣光普照,它一定来自天上。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月8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杀猪写起,“软塌塌滑溜溜” 平易近人,十分朴实。
B.21世纪一段,发自内心的疑问,是作者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也道出作者对破除封建迷信的无奈。
C.记叙过年环境时,作者选择用时间顺序落笔,如“三十”“初一”,使文章充满“年的仪式感”。
D.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空旷的气氛,给读者更多的品味余地与思想空间,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2】作者善用细节描写,这在全文中处处可见。请你择其三处进行分析。
【3】结尾段说“有一种甜,来自天上”,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种“甜”是怎样的一种“甜”?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新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卡夫卡墓地
李辉
①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②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③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
④在老城,一处旧犹太人墓地位于犹太人居住区内。墓地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1439年,现存一万多座墓碑。这一墓地早在1787年就被废弃。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墓地和教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
⑤另一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位于布拉格西南近郊的威舍堡。威舍堡是布拉格最为古老的地区之一,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舍堡”为题。穿过威舍堡古道,走进一片树林,再往前,圣彼得圣保罗教堂迎面矗立,教堂旁即是著名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画家姆哈——我只知道这些名字——都安葬于此。(前来拜谒的人不少,他们找着各自倾慕的名人,在墓碑前献一束花,摆几块石头。)
⑥教堂报时钟声敲响,余音袅袅时,又奏起一句斯美塔那的乐句。墓地之美,生者与死者的呼应,尽在其中。
⑦卡夫卡与这里无关。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根据犹太人传统,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一切显得收敛。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⑧其实,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墓碑不大,约两米高,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卡夫卡1924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1931,1934年。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
⑨与卡夫卡同在的还有三个妹妹。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而小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⑩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也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⑪凝望墓碑,只有叹息。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该如何面对呢?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一样的结局吗?不敢设想。
⑫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⑬回到北京,再看照片,发现雨水已淋湿墓碑上端,正向卡夫卡的名字蔓延……
【1】下列对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④⑤段的括号,将墓地情况的介绍文字与拜谒者的行为区分开,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清晰别致。
B.文章写卡夫卡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既写出了他与父母感情至深也体现出生前的清贫与孤独。
C.第①段连用三个问号,极大地加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也引发了读者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思考。
D.文章以“雨”开始,以“雨”结束,既使结构浑融,也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让伤感的情感绵延。
【2】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⑨⑩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3】小说题为“拜谒卡夫卡墓地”,但写其他墓地的文字却很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新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星期六
苏童
老漆,小孟原本不认识,只是火车上同座,帮小孟拎行李。那天小孟请老漆进屋喝口茶,老漆说,我不进去了,我们单位最近很忙,小盂就说,那你方便的时候来玩吧。老漆甩着手腕想了想说,星期六,星期六我来吧。
星期六后来就成了老漆来访的日子。
老漆第一次来作客,小孟、宁竹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但良好的修养使他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客人。宁竹不认识老漆,她以为老漆是小孟在大学里的同学。老漆嘿嘿一笑,我不是大学生,高考差一分。宁竹反应快,她说,大学生有什么用?我们家小孟是名牌大学,可他连电灯都不会装。老漆会意地笑起来,是呀,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我认识的大学生都不会装电灯,会电工的都没上过大学。宁竹说,以后我们家的电工活就找你了?老漆说,没问题,随叫随到。
他们没有在任何事情上麻烦老漆的意图。但是老漆后来却帮了他们一个大忙。几年来小孟一直想跳槽去高新技术开发区,他随口与老漆提过这件事,可老漆却笑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小孟那天调侃说,怎么啦,你父亲在开发区当总指挥?
老漆说,你问这干什么?小孟说,不干什么,就是有点好奇。老漆笑了笑,你们知识分子,什么事都好奇,好奇心能当饭吃吗?算朋友吧,是一天天处出来的关系。
小孟夫妇知思图报,小孟去开发区报到的前一天夫妇到商店里采购送给老漆的礼物。老漆不肯收,他说,早知道你们知识分子也这么俗气,我就不管你们的事了。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剃须刀我收下了,不过我不带回家,带回家我也是送人,不如你们替我保管,反正我经常来,来了就能用,不一样吗?
以后的日子里,小孟家里就经常响起电动须刀吱吱运转的声音,那通常是在星期六的下午,偶尔也会是星期五或者星期天的傍晚。老漆的来访就这样成为小孟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日子里宁竹尤其忙碌,做饭洗涮的时候总能听见老漆在客厅里转动剃须刀的声音,住房太小了,宁竹在厨房里也能听清三个旋转刀头切割胡须的声音,老漆的胡子被剃须刀吞咽的声音。有一天,她在厨房里脱口而出,吵死了,烦死了!
他们对老漆心怀感激,打着灯笼满世界找也找不到这样的脚友,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对星期六还是越来恐惧,星期五的夜里小孟上床时发出莫名的怪笑,星期六,老漆又要来了。
星期六的脚步来得那么匆忙,小孟一大早就被宁竹推醒了,小孟看见宁竹脸色憔悴满眼血丝的样子吓了一跳,他以为她病了,宁竹说只是失眠了。我一直在想今天老漆来了会怎么样,我逼着自己不去想,可一闭眼就听见那该死的剃须刀的声音。宁竹突然用一种决绝的语气说,你今天不能留在家里,一起走。
那天夜里,他们回家时看见门口留下了好几颗烟蒂,小孟数了一下,一共有六颗烟蒂,小孟把它们一一捡了起来,再扔在垃圾袋里,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好像是在把他和老漆的友谊一颗一颗地扔在了垃圾袋里,他的心里空落落的。
他果然没来,宁竹说,令天他不来了,他把星期六又还给我们了。
老漆没有来,这个星期六的下午显得那么宁静而空旷,小孟一时不知道做什么好,哎,你说我该干点什么?看书吧,你都半年没看书了。突然,他们听见了门外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老漆登门先打铃铛,这也是规律,刹那间小孟愣住了,宁竹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宁竹惊慌失措地抓住他的手,他还没有明白过来,人已经被宁竹拉进了卧室。
老漆在外面敲门,一边敲一边喊着他们的名字。老漆起初很文雅很有耐心,渐渐地敲门声变得急促了,那声音像雷雨一样传到卧室里,小孟摸着心脏部位,宁竹则捂住了耳朵,他们从对方的脸上发现了相仿的坚持到底的表情。大概坚持了五分钟,外面终于安静了。
一会儿,宁竹蹑手蹑脚地向窗前走去,她与老漆四目相接,老漆站在离窗子一米远的地方不停地打着自行车铃铛。
(有题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漆和小孟、宁竹夫妇二人本来互不认识,只因为老漆的热心而相互间成了朋友。
B.第一次接待老漆,小孟、宁竹夫妇俩显得“不知所措”,为后文态度变化做了铺垫。
C.小说用小孟捡起六颗烟蒂并扔到垃圾袋里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冷落朋友的极度悲伤。
D.标题“星期六”既点明双方聊天时间,又是一种隐喻,过分的规律会成为一种负担。
【2】请简要概括老漆眼里知识分子的特点。
【3】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新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虛幻”等词语。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虚土庄人的大名不正经,即使像冯七、王五、刘二这样有头面的人物也只是用姓氏加排行的小名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虚土村”村民的生存状态。
【3】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小说如何体现“散文化小说”特点?请结合内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