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6

    (2016•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膳食纤维7类,还包含许多非必需营养素。如果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些疾病。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希望通过日常补充营养素来“防病于未然”。
    据估计,约有半数的美国人和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每天都会服用某种补充剂。在中国,有10%~20%的人经常补充营养素。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补充营养素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从日常食物中就可以获得。一些特殊人群需要补充特定的营养素,比如幼儿、孕妇、老人需要补充适量维生素D,孕妇需要补充适量叶酸。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疾病或饮食习惯(比如素食)导致营养缺乏,非特殊人群实在没有补充营养素的必要。
    目前流行的这种“没病乱吃药”情况,不仅浪费钱财,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比如,人体每天摄入的维生素A超出必需量1.5毫克,会干扰维生素D的有益作用,甚至还会影响骨骼健康,过多的维生素D会导致钙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发呕吐和肾脏问题。大量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既然对多数人来说,补充营养素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呢?由于营养素类药物通常较便宜,人们购买起来经济负担不大,就容易出现随意购买的行为。不少人并没患上缺乏营养素的疾病,而仅仅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才用补充营养素的方式来“保险”。大多数人补充营养素时,抱着“万一有用”的心理。另外,长期服用者可能因为营养素补充剂具有的“安慰剂”作用而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有的长期服用者停服之后会立即产生身体不适感。
    我们真的需要补充营养素吗?其实很简单,去问问医生,他们会给你合理的建议。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样化、合理、健康的饮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科学补充营养素,才能避免出现“花钱买病”的尴尬局面,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
    (1)下列对人们“坚持补充营养素”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们一般能够承受营养素类药物的价格。 B.补充营养素是为健康来“保险”。
    C.长期服用可能使服用者产生的心理依赖。 D.医生建议所有人应该补充营养素类药物。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补充过量的维生素E会影响骨骼健康。
    B.营养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因此应大量服用。
    C.日常饮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必需的营养素。
    D.半数的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喜欢补充一些营养素。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科学补充营养素 B.营养“保险单” C.吃出你的健康 D.营养素的功与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6

    (2016•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找回工匠精神
    ①近两年,“工匠精神”在中国渐成热词,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抑或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这一精神都被看作原动力之一。
    ②专题片《上海工匠》中有这样一段镜头:1980年,我国国产飞机“运十”的试飞日,年轻的胡双钱第一次看到厂里女工们纷纷化了淡妆,妆等着为试飞成功欢呼雀跃。“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缺失了这样的自豪感与荣誉感?”35年没有出过一个次品的航空手艺人,国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有此一问。而我们都需要思考:工匠精神怎样找回?
    ③“匠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之语,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神乎其技,更道出了一个工匠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在笔者看来,发扬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意义,也在于道——价值的构建。
    ④较之“文以载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谱系里,“技以载道”并非重要组成部分。但那些心系“技以载道”的工匠们,把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成了一种价值观念,也化作了一种生活方式。
    ⑤然而,曾几何时,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被一些人指为“较真”“不合群”,于是,“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类声音时常在你我耳畔响起。
    ⑥认真了,真的会输?差不多,真的行了?事实上,经常差不多,差得会很多。以手表为代表的瑞士制造,显然不能差;“可以传代”的德国制造,显然差不得。
    ⑦事实上,目前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缺的恰恰是“不能差”的要求。比如,很多中国游客从日本带回的马桶盖,其实是在中国生产的,只是它们遵循的是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由此看,中国制造不缺能力,在太多的领域,我们缺的只是“”。“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话语,可谓金玉之言。
    ⑧敬事如仪——敬畏的态度,又岂囿于哪种工作、那类人群?对工作保持敬畏,方可摒弃功利之心、浮躁情绪;对产品保持敬畏,何尝不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对自己创造力的褒奖呢?
    (1)下列对“最后一厘米”的理解,准确的是(  )
    A.遵循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B.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
    C.把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
    D.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对自己创造力的褒奖。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B.庖丁的话说出了自己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C.在中国古代思想谱系里,“文以载道”“技以载道”并重。
    D.我们不论做哪种工作,都需要发扬“敬事如仪”的精神。
    (3)下列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第①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第⑥段把瑞士制造和德国制造作对比,批评了“差不多”的论调。
    C.第⑥段和第⑧段都用到了反问句式,强调“认真”和“敬事”的意义。
    D.第⑦段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缺少更高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5

    (2015•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 下列选项,属于新闻背景材料的是  (      )
    A.港督府的降旗仪式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C.五星红旗在添马舰营区升起
    D.英国舰长爱德华·贝尔彻带领士兵占领港岛
    (2)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主要通过对英方告别仪式场景的描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B.写港督乘坐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车,是为了表现英方的尊贵与气派。
    C.“英国国旗”与“米字旗”两种说法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D.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时间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这段沧桑历史的感叹。
    (3) 下列对文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注重气氛的营造与渲染。
    B.报道角度新颖,注意刻画细节。
    C.描写现实场景与回顾历史巧妙结合。
    D.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热烈激昂。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5

    (2015•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有一整套强大而完备的免疫系统,产生多种多样的淋巴素、免疫球蛋白,用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病毒,吞噬癌细胞。只要充分地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调动出来,病魔就无法逞凶。疫苗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生产的。将致病的生物减毒后,注射入人体,让人体将之当作假想敌,调动出人体的各路免疫大军同它作战。一旦真的致病生物侵入人体,经过实战训练的免疫大军就能不费吹灰之力,一举聚歼之。在牛身上减了毒的天花病毒,种到人身上,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学会对付天花病毒,从而制服了天花。我国制成的麻疹减毒疫苗,也是将麻疹病毒减毒后制成的,儿童注射了这种疫苗可获得对麻疹的自动性免疫。
    然而,有些疫苗的制造是很困难的,一些至今仍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还没有研究出预防的疫苗来。而且,需要用大量的牛、羊、免等牲畜来培养。于是,生物工程师们开始进行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各种疫苗的研制。他们发现,教会机体免疫系统对付病毒等致病生物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包裹在病毒外面的一层蛋白质。只要把与合成这种蛋白质对应的基因搞清楚,并合成这种基因,把这种基因插入细菌体内的生命“天书”中,就能让细菌大量生产价廉质高无副作用的疫苗。
    我国科学家在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将合成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生命“天书”中,用这两种人菌杂种生产出乙肝疫苗,并迅速投入工业化生产。如今,曾威胁过我国1亿人生命的乙肝,由于我国青少年广泛使用乙肝疫苗,已被征服,不再可能施虐人类了。乙肝疫苗基因工程技术的成功表明,不仅现在的所有疫苗都可以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而且,现行各种疫苗制造方法无法制造的病毒疫苗,其制造也不再成为难题。更为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疫苗非常安全,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
    (1) 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之”是指  (      )
    A.致病的生物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C.减毒后的致病生物
    D.病毒表面抗原基因
    (2) 下列对疫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疫苗就是淋巴素和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可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和病毒。
    B.儿童注射麻疹减毒疫苗后,可获得对麻疹的自动性免疫。
    C.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在制造乙肝疫苗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出的疫苗,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
    (3)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B.按照时间顺序对疫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
    C.在内容上侧重于介绍疫苗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D.基因工程技术不是研制疫苗的唯一方法。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2014•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海洋,深海便处于黑暗、高压和低温之中,亘古不变。
    与被阳光照耀到的海面完全不同,大海深处没有日夜和四季之分,有的只是永远的冰冷和漆黑。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很快被上层海水所吸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90-770纳米之间,其中波长为622-770纳为的红色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完全吸收。然后是597-622纳米的橙色光,577-597纳米的黄色光和492-577纳米的绿色光陆续消失。到了水深处,只剩下455-492纳米的蓝靛色光和390-455纳米的紫色光还依稀存在。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处,紫色光也彻底消失。再往下就 在只有永远的黑暗了。
    没有了光照,深海也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与此同时,北冰洋和南极周围冷冰冰的海水却源源不断地沉入深海。虽然墨西哥湾暖流流过深海,许多海底火山口和热泉也会带来不少温暖,但对于约占地球表面一半的深海而言,这些热量实在是杯水车薪。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
    至于海底的压力,水深每增加,就增加0.96个大气压。马里亚那海沟深1.,该处的压力接近1100个大气压,也就是说那里每平方厘米的压力超过1吨。即使在水深处,压力也已经达到/平方厘米。换句话说,所有存在于深海之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不过能揽瓷器活儿的,必有金刚钻。深海生物之所以能够悠然自得来去自由,一是因为其表皮或体膜渗透性良好,体内组织充满了水份,使体内外的压力平衡;二是因为其肌肉和纤维组织柔韧而富有弹性,抵消了强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可以把刚性的金属破坏,却不能把橡胶板压碎,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依靠鱼鳔在水中浮沉的鱼类如果急速上升,会导致组织膨胀破裂乃至死亡。潜水员在水中如果上升过快则会得潜水病甚至氮中毒,所以他们必须进高压舱缓慢减压。然而同是温血哺乳动物的鲸却为何可以急速升潜自如?至今无人能对此给出合理解释。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是  (      )
    A.其中波长为622-770纳为的红色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吸收。
    B.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处,紫色光也消失。
    C.因此,全球的深海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
    D.没有了光照,深海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
    (2)下列对第2段中关于海水吸收可见光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      )
    A.可见光的波长越长,照射进海里的距离越长。
    B.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可见光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C.深海海底,没有可见光。
    D.在可见光中,红色光最先被海水完全吸收,紫色光最后消失。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墨西哥湾暖流,海底火山口和热泉对深海水温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B.所有存在于深海之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承受288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
    C.深海生物能来去自由,是因其身体特质既能使体内外的压力平衡,又能抵消强大压力。
    D.由于深海压力巨大,人们至今没有弄清鲸为何可以急速升潜自如。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2014•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的头脑
    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现今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的世界不但让电灯、电话、轮船、火车、无线电、飞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明--把我们的生活情形改变了,就是我们的一言一动,思想行为,也免不了受到科学的支配。换一句话说,做现今世界的人,必须有科学的头脑,不管你是科学家不是科学家。
    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第一要注重事实。平常的人总是以耳为目,人云亦云。有科学头脑的人便不然,他必定要考查一件事情的实在。如古书说:“燕太子丹朝于秦,秦王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为雨粟,乌头白,马角生。”这一类的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如鬼可以照相,孔子耶稣可以降乱,甚至义和拳的法术可以使枪炮不能伤身之类,只要拿事实来考查一下,便可以不攻自破。事实是科学的根基,注重事实,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一条件。
    第二要了解关系。天地间事物,总有一个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这个关系,要求无因之果,或是因果错误,便是迷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因果的关系是很明白的。不过在稍稍复杂的情形之下,我们就往往不明白关系的所在。譬如有了疾病,不请医生而求佑于神道;希望后嗣繁荣,不注重教育而乞灵于风水。殊不知神道与疾病,风水与后嗣的繁荣,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科学是寻出事物关系的学问,能事事求出一个真正的关系,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二条件。
    第三要精密正确。平常人叙述一件事情,最喜欢用“大概”、“差不多”一类的词语。有科学头脑的人,则必用一定的数字来代表确实的量度。问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必须看一看表,说现在是十二点三十分—-如能说秒更好--不能说大概是十二点吧。问你的身长几何,你必须回答--如能说点几更好--不能说大概吧。正确是一步不能放松的。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所以精密与正确,也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第四是力求透彻。凡做一件事,必须考虑周详;研究一种学问,必要寻根究底,这就是所谓透彻。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是成功的蟊贼,更不能算科学的头脑。
    以上四点,仅仅是个人日常生活上的几种习惯,平淡无奇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他们却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从来大科学家研究科学,没有不是依赖它们而成功的。  
    (1)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一些反面事例进行论证,其目的是  (      )
    A.充分证明不注重事实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B.说明中国古书上有很多不真实的记载
    C.说明现今社会存在着很多奇怪的传说
    D.充分证明注重事实对养成科学头脑有重要意义
    (2)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不正确的是  (      )
    A.结构规整紧凑,思路条理清晰       B.论证过程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
    C.语言雅俗结合,语气自然亲切       D.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本文主要从具有科学头脑的必要性和必要条件两方面来论述。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C.与具有科学头脑的人相比,平常人不会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D.注重事实、了解关系、精密正确和力求透彻是科学家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2013•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双语者具有的优势的是 (      )
    A.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   B.让人更聪明
    C.提高语言认知能力     D.防止老年痴呆
    (2)对第四自然段“因祸得福”一词中“祸”“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祸”指双语者即使只使用一种语言,他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
    B.“祸”指双语者的一种语言系统会干扰另一种语言系统。
    C.“福”指干扰会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D.“福”指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执行功能。
    (3)下列不属于文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是 (      )
    A.分类别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4)根据文段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
    A.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出色。
    B.使用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影响,活跃脑细胞,促进人体健康。
    C.使用双语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增强人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
    D.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更能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2013•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这样子才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下列对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恰当的是 (      )
    A.作者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
    B.作者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和方法。
    C.读书大可随缘。
    D.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重要手段。
    (2)结合小说《阿Q正传》,对文段中王治秋先生在读书体会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笑得肚子痛”,是因为阿Q的种种麻木不仁、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言语举止和心理活动,着实令人发笑。
    B.“鄙弃其人”,是因为阿Q身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而不觉醒,却用欺辱弱者的方式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令人鄙弃
    C.“同情上升为深思”,是因为阿Q无辜却遭陷害的悲惨结局令人同情,而造成阿Q不幸命运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令人深思。
    D.阿Q“也许是报警器”。是因为阿Q是个贼,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应提高警惕。
    (3)下列对文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巴黎人非常傲慢,他们就连走路都是昂着头的。
    B.巴黎人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力,因为他们拥有卢浮宫这样的文化瑰宝。
    C.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其人民的精神财富。
    D.作者以巴黎人为例,意在说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影响。
    (4)文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正确的是 (      )
    A.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B.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D.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类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