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微 神
老 舍
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那么,想必是世界上多数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可怜的人们!希望我的故事也有些应有的趣味吧。
她家中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沿墙的细竹刚拔出新笋;天上一片娇晴;她的父母都没在家;大白猫在花下酣睡。听见我来了,她象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象两片嫩绿的叶儿。
她父母在家的时候,她只能隔着窗儿望我一望,或是设法在我走去的时节,和我笑一笑。这一次,她就象一个小猫遇上了个好玩的伴儿;我一向不晓得她“能”这样的活泼。在一同往屋中走的工夫,她的肩挨上了我的。我们都才十七岁。
她在临窗的一个小红木凳上坐着,海棠花影在她半个脸上微动。有时候她微向窗外看看,大概是怕有人进来。及至看清了没人,她脸上的花影都被欢悦给浸渍得红艳了。她的两手交换着轻轻地摸小凳的沿,显着不耐烦,可是欢喜的不耐烦。最后,她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极不愿意而又不得不说地说,“走吧!”我自己已忘了自己,只看见,不是听见,两个什么字由她的口中出来?我的心不愿动,我的脑知道非走不可。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我走,极慢的,她送我到帘外,眼上蒙了一层露水。我走到二门,回了回头,她已赶到海棠花下。我象一个羽毛似的飘荡出去。
以后,再没有这种机会。
有一次,她家中落了,并不使人十分悲伤的丧事。我们都二十二岁了,可是五四运动还没降生呢。男女的交际还不是普通的事。我毕业后便作了小学的校长,平生最大的光荣,因为她给了我一封贺信。信笺的末尾印着一枝梅花,她注了一行:不要回信。我也就没敢写回信。
结婚是不能想的事。许多许多无意识而有力量的阻碍,象个专以力气自雄的恶虎,站在我们中间。有一件足以自慰的,我那系在心上的耳朵始终没听到她的定婚消息。我只希望能时时见到她,不求别的。她呢,她知道怎么躲避我。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她失去了十七八岁时的天真与活泼,可是增加了女子的尊严与神秘。
又过了二年,我上了南洋。到她家辞行的那天,她恰巧没在家。在外国的几年中,我无从打听她的消息。直接通信是不可能的。间接探问,又不好意思。
回国后,自然先探听她的一切。一切消息都象谣言,她已作了暗娼!
就是这种刺心的消息,也没减少我的热情;不,我反倒更想见她,更想帮助她。我到她家去。已不在那里住,我只由墙外看见那株海棠树的一部分。房子早已卖掉了。不久,我托友人向她说明,我愿意娶她。我自己没胆量去。友人回来,带回来她的几声狂笑。她没说别的,只狂笑了一阵。她是笑谁?
我决定自己去见她,要说的话都详细的编制好,演习了许多次,我告诉自己,只许胜,不许败。她没在家。又去了两次,都没见着。第四次去,屋门里停着小小的一口薄棺材,装着她。她是因打胎而死。一篮最鲜的玫瑰,瓣上带着我心上的泪,放在她的灵前,结束了我的初恋,开始终生的虚空。为什么她落到这般光景?我不愿再打听。反正她在我心中永远不死。
春天也要埋人的。撒起一把纸钱,蝴蝶似的落在麦田上。东方的黑云更厚了,柳条的绿色加深了许多,绿得有些凄惨。心中茫然,只想起那双小绿拖鞋,象两片树叶在永生的树上作着春梦。
(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诗意”的形象。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3】只想起那双小绿拖鞋,象两片树叶在永生的树上作着春梦。请分析小说结尾这句话的含义和效果。
【4】请探究小说以“微神”为题,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把锄头被青草削去锋芒
毛云尔
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锄头是铁匠铺里的铁匠打造出来的。
只有你例外。你认为锄头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和一株草一样悄悄地从土壤里生长出来。臂如一株灯芯草,或者一蔸旋伏花。当然,在土壤里悄悄生长的锄头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会被人们称呼为锄头,人们只叫它铁矿石。铁矿石在土壤里悄悄生长着,它等待着有朝一日被打造成人们需要的镰刀抑或锄头。
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锄头是铁匠铺里的铁匠打造并使之锋利起来的。
铁匠将锄头或镰刀打造出来以后,再一一磨口。只有磨了口的铁器才变得锋利,才能够最终派上用场。一把镰刀要用上几乎一个下午的时光,它的刀口才能变薄,像一张纸一样薄,而且开始闪光,那是一种让所有的目光都为之变色的光芒。
一把锄头就没有一把镰刀那样备受呵护。一把锄头用来磨口的时间大约三分钟,这种马虎了事的结果,就是一把锄头和刚才并没有两样。依然是厚厚的嘴唇,给人一副不善言辞的木讷样子;依然是煅烧过后冷却下来的青灰色,仿佛一个受了委屈的人,心中的不平全都写在脸上。
你猜想,锄头心中肯定有怨气啊,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铁器,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地区别对待?但是,也说不定锄头正高兴着呢!
一把脸色铁青似乎有怨气的锄头。在某个有着阳光或者飘着细雨的早晨,从铁匠铺里打造出来,一头扎进遍布着砾石、生长着青草的原野。当它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是春末的某个黄昏。
这时,土地已被锄过三遍了。那些疯狂肆虐的青草终于在一把锄头面前妥协了,恋恋不舍地将土地让给了庄稼。这时,人们啧啧称赞着铁匠的手艺,是他打造了一把锋利而且好使的锄头,人们才得以在这个春天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一个短暂的春天,一把锄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青灰色的神情褪去了,那厚厚的嘴唇变薄了。一把锄头已经完全可以和一把镰刀媲美。
你却认为,是整整一个春天的青草使一把锄头从外形到内心发生了变化。
你想,一个人和一把锄头其实是多么相似啊。一个人的胳膊可以是细细的,一个人的大腿可以是瘦瘦的,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力气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一个春天或者两个至多三个春天之后,他的胳膊就变粗了,他的大腿就变壮了,他的力气大得吓人,仿佛可以将整个春天提在手中。而这些都是青草带来的变化。
你想,一把锄头应该感激这些青草才是。
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把锋利的锄头,哪怕它只是发出轻轻的一声咳嗽,那些再疯狂再肆虐的青草都是一副胆颤心惊的样子。曾经你以为有了一把锋利的锄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后来,一年或者两年后,突然你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它的锋芒消失了,它的身体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了,那种称心如意的重量没有了,握在手里轻飘飘的。这种变化是悄然发生的,你丝毫都没有觉察出来。
当你面对这样一把的锄头的时候,除了黯然神伤,你就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一把锄头消失了锋芒?你是突然之间意识到,一把锄头是被青草削去了锋芒的。
在一把锄头的命运里,青草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成千上万的青草,它们齐心协力,用一个春天的时间,使一把锄头锋利起来,又用一个或两个春天的时间,将一把锄头的锋芒一点一点地削去。
一把削去了锋芒的锄头,和一把喑哑了的长号没有区别,只能呆在某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有一次,你偶然瞥见了它,已经面目全非了,上面布满了斑斑锈迹。又有一次,你寻找了好久才找到它,它的一半身体被埋在泥土里,被青草覆盖起来。那些恣肆的青草似乎是从它的身体上生长出来的。再后来,一把锄头就从你的视野里彻底地消失了。
也许,它回到了泥土深处,成了一枚新的铁矿石,悄悄地生长着,等待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在文中出现两次,和“你”的观点形成对比,强调了锄头与土壤的关系
B. “但是,也说不定锄头正高兴着呢!”暗示锄头有可能期待在春天的竞争中得到磨砺,得到成全。
C. 文中画线句将人和锄头进行类比,意在表达劳动可以使人体格强壮的道理,揭示锄头的象征含义。
D. 文章最后一段使用拟人的手法,表现锄头的生命状态,引发读者对自然循环、生命轮回的思考。
【2】“青草”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本文在构思行文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神 奇 感
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除了床,我的舱室内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才会显得不同寻常。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屋外是暴风雨,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巨浪冲向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来得如此突然,真叫我迷惑不解。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船夫已入睡很久了。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我折身回舱。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不过,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欢愉。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1】有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视角。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阐述本文的结构思路。
【3】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4】探究本文 “神奇感”的具体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