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40118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作文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路遥《平凡的世界》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
    正是万千平凡人直面工作生活中困难、勇于奋斗拼搏圆梦的精神,才汇聚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奋进之光。--《人民日报》编者
    作为青年学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芯》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登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国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搬、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锌,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與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困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
    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1985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老吴打量了一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50块钱。”老吴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未电影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表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给蛋镇人民也见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感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演员可以拿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客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而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希望我给他们照相。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以“1985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垫付了钱。
    C.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
    D.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C.小说采用补叙方式,交代人物身份,对支付演出费用做了补充说明,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更严密。
    D.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

    “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题型:作文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0年5月25日4点,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凭借有限的物资保障条件,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同时赢得中印两国分别从北坡南坡抢登珠峰竞赛的胜利,也为国家在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先机,但此次登顶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不被西方登山界承认。
    2020年5月27日11时,珠峰高程测量队8名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并使用最新的测量仪器为珠峰测量更精确的海拔高度。此次登珠峰之前重修了登山道路,沿途架设5G信号保障高质量信息传递,并用天文望远镜全程直播冲顶过程。攀登过程中也遭遇了两次不良天气而折返,终于抓住全年最后一个天气窗口期,成功登顶。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相同的韵脚。以上材料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要求:全面理解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800字。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春秋时期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能见前之所未见之景,抒前之所未抒之情。王羲之登上会稽山,俯仰之间,感觉万物尽收眼底:“______,______”;王勃登滕王阁,见“鹤汀凫渚,______;桂殿兰宫,______”,顿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杜甫登夔州白帝城高台,见“______,______”,落叶萧瑟、江水翻涌,引发了他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②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联想到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草率出师伐魏,结果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元嘉草草,______,______。
    ③《蜀相》中用凝练的笔触概括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缘由和生平业绩以及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季羡林
    ①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 ①dié zhàng,个个都戴着一顶尖顶的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②yì zhì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乎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③xiān háo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xiān háo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
    B.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而在大自然中,更是模糊朦胧的事物美过一切清楚明晰的事物。
    C.文章的第⑥自然段中说“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D.文本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按照拼音写汉字。
    ①层峦dié zhàng ______
    ②闲情yì zhì ______
    ③xiān háo不遗 ______

    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 题型:作文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一个看似随意的话题、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可能造就了你未来的样子。
    材料中“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题型:作文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听说过、亲历到很多“错过”。错过一场精彩的比赛或演出,错过一次与家人或同学难得的团聚;一时犹豫,错过了展示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场误会,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次退缩,错过了不会再来的机遇……有些错过可以轻轻放下,有些错过却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根据上面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篮云杉球果(节选)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港口的那门古老大炮照例在晚间鸣响,接着音乐会便开始了。鸣炮表示太阳已经下山。
    尽管已经是晚上了,但是无论指挥还是乐队队员都没有打开乐谱架上方的灯。夜晚是那么明亮,在椴树叶丛间亮着的灯,只是为了使音乐会更加漂亮才点的。
    达格尼第一次听交响乐。它在她身上产生了奇异的作用。乐队奏出的所有悠扬婉转的乐音和轰鸣,都在达格尼脑海中唤起一幅幅梦境般的画面。
    然后她浑身一颤,抬起了头。她仿佛觉得穿燕尾服的那个瘦瘦的男人在宣布音乐会节目时提到了她的名字。
    “是你在叫我的吗,尼尔斯?”达格尼向尼尔斯姑夫扫了一眼问道,随即皱起了眉头。
    尼尔斯姑夫望着达格尼的眼神既不是惊恐,又不是赞叹。玛格达姑妈把手帕紧紧地摁在嘴上,用同样的目光望着她。
    “发生什么事了?”达格尼问道。
    玛格达抓住她的手悄声说:
    “你听!”
    这时达格尼听到穿燕尾服的人说:
    “最后几排的听众要求我再说一遍。总之,现在将要演出的是爱德华•格里格献给护林员哈盖鲁普•佩德森的女儿达格尼•佩德森的著名音乐剧,以祝贺她年满十八岁。”
    达格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吸得连胸口都痛了。她想用这口气忍住涌到喉咙口的泪水但是无济于事。达格尼低下头,用手掌蒙住了脸。
    起先她什么也没有听见。风暴在她内心汹涌。后来她终于听到牧笛在清晨歌唱,弦乐轻轻一颤应声而起,用几百个人的声音作出反响。
    悦耳的乐音逐渐增强,逐渐高涨,发出狂风一般的怒号,迅速吹过林梢,将树叶纷纷刮落,将草儿吹得摇曳不停,迎面吹来一滴滴清凉的水珠。达格尼感觉到有一股气流从音乐中飘逸过来,于是强制自己安宁下来。
    不错!这是她的森林,她的故乡!是她的山岳,是牧笛的歌声,是她的大海的喧哗!
    玻璃的船舰使海水泛起泡沫。风儿吹得它们的缆索发出阵阵呼啸。这声音不知不觉地变为林间此起彼伏的铃声,变为在空中翻飞的鸟儿的欢唱,变为孩子们的呼喊,变为一曲少女之歌--黎明时亲爱的人儿将一把沙子撒进她的窗户。达格尼在自己的山间听到过这支歌。
    那就是说,这是他!那个头发花白的人,他帮她把一篮云杉球果送到家里。这人原来是爱德华•格里格,神奇而伟大的音乐家!可她还责怪他不会抓紧工作呢。
    原来这就是他答应十年以后完成的那份礼物!
    达格尼毫不掩饰地流出了感激的泪水。在那以前,乐声已充溢了从大地到低垂在城市上空的白云之间的全部空间。由于音乐的声浪,云端出现了轻盈的涟漪。透过这涟漪闪烁着点点星光。
    音乐已经不是在歌唱。它在呼唤。它呼唤人们到那个国度去,在那里任何痛苦都不能使爱情冷却,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夺去对方的幸福,在那里发光的太阳就像童话里好心的女魔法师头上戴的王冠。
    在此起彼伏的音响中突然冒出一个熟悉的声音。“你就是幸福,”是他在说,“你就是朝霞的光芒!”
    乐声停止了。起先是徐缓地,继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达格尼站起来,快步向公园的出口走去。大家回过头来看她。也许有几位听众脑子里想到了,这个姑娘就是格里格把自己不朽的作品献给她的那个达格尼•佩德森。
    “他已经死了!”达格尼思忖道,“为什么?”如果能见到他该有多好!但愿他能在这里出现!她该怀着跳动得多么激烈的心脏迎着他跑去,抱住他的脖子,把泪湿的面颊贴紧他的面颊,只说一个词:“谢谢!”“为什么?”他会问。“我不知道……”达格尼会这样回答。“因为您没有忘记我。因为您的慷慨。因为您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人应当生活的最美好的境界。”
    达格尼走在空旷无人的街道上。她没有发现尼尔斯跟在她后面,是玛格达吩咐他来的,他竭力不让她发现自己。他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走着,口里喃喃自语着他们无人一顾的生活中发生的奇迹。
    昏暗的夜色已经降临到城市上空。然而北方的曙光已经把淡淡的金色涂抹到各家的窗户上。
    达格尼走向海边。大海还沉睡在梦乡,没有一丝拍岸的水声。
    达格尼攥紧了双手,她自己虽然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个世界的美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却已充溢了她的全身,她呻吟起来。
    “听着,生活,”达格尼轻声说,“我爱你。”
    她睁大了眼睛望着轮船上的灯火,笑了起来。这些灯火在清澈的灰色海水里徐徐晃荡。
    尼尔斯站在远处,听到了她的笑声,便走回家去了。现在他对达格尼可以放心了。现在他明白了,她的生活不会虚度。
    (沈念驹译)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以“一篮云杉球果”为题,与音乐家格里格曾帮助年幼的达格尼将一篮云杉球果送到家里有关,文中通过达格尼的回忆作了照应。
    B.小说故事发生在港口音乐会上,场景集中,但是详尽细致的音乐描写拓展了小说表现的内容,使得小说时空任意切换,叙事跌宕起伏。
    C.小说中次要人物尼尔斯夫妇着墨不多,但相关神态心理描写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同时也使小说情节得以前后勾连,结构更显紧凑。
    D.小说描述一个普通女孩在人生关键阶段心路转变的历程,突出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和追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优美如诗。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主要功能。

    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文中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给予达格尼哪些无法“保持沉默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指出艰苦磨炼可以激励心志,使人性情坚忍,增加原本所不具备的能力。

    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听完女子自叙身世之后,用“ ______ , ______ ”句直接道出了琵琶曲给自己带来的美妙感受。

    苏轼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辩证认识世界,《赤壁赋》中先说“ ______ , ______ ”;又说从不变的角度观察,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