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霁夜
    孔平仲
    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寂历:寂静。②帘栊:窗帘和窗户。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是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风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四大名著除本书之外,还有《________》、《西游记》、《水浒传》。
    (2)给加点字注音。
    (  ) 璎(  ) 宫(  ) 着(  )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放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对王熙凤进行了一系列动作描写,请你找出王熙凤的一系列动作并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结出这段话展现的王熙凤的几个明显的情绪转换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话用王熙凤一系列的动作和对话塑造了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②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③,微躯④此外更何求?
    注: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堂上:一作“梁上”。③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④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A.首联中“抱”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一湾清流绕村而过的优美风光,极富表现力。 B.颔联写燕子自在飞翔,白鸥相伴相随。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C.中间四句紧紧贴住“幽”字,一路叙下,描绘出“景幽、事幽、人幽”的情景。 D.这首诗描写了一家人暂居江村的生活,尾联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幸福满足的心情。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年前的一天,有一所商学院到敦煌考察,请我去参加他们的会议。我一到会场,就看到大屏幕上写了八个字:“简单相信,傻傻坚持。”会议还请我发言,我就说:“那屏幕上的八个字,说的不就是我嘛!”当时大家都笑了。
    父亲走了以后,我们一家骨肉分离,天各一方。当时,我和老彭刚结婚不久,老彭在武汉,我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就回到敦煌。那段时间我比较迷茫和痛苦,感到自己一无所有,离开故乡,举目无亲,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者,在时代和命运的激流中,从繁华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每到心情烦闷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向莫高窟九层楼的方向走去。在茫茫的戈壁上,在九层楼窟檐的铃铎声中,远望三危山,天地间好像就我一个人。周围没别人的时候,我可以哭。哭过之后我释怀了,我没有什么可以被夺走了。
    但是,应该如何生活下去呢?如何在这样一个荒漠之地继续走下去?常书鸿先生当年为了敦煌,从巴黎来到大西北,付出了家庭离散的惨痛代价。段文杰先生也有着无法承受的伤痛。如今同样的命运也落在我的身上,这也许就是莫高窟人的宿命。这样伤痛的人生,不只我樊锦诗一人经历过。历史上凡是为一大事而来的人,无一可以幸免。
    ……
    我已经习惯了和敦煌当地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洞窟调查、记录、研究。我习惯了每天进洞窟,习惯了洞窟里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缕朝阳,然后看见壁画上的菩萨脸色微红,泛出微笑。我习惯了看着洞窟前的白杨树在春天长出第一片叶子,又在秋天一片片凋落。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直到现在,我每年过年都愿意在敦煌,只有在敦煌才有回家的感觉。有时候大年初一为了躲清静,我会搬上一个小马扎,进到洞窟里去,在里面看看壁画,回到宿舍再查查资料,写写文章。只要进到洞窟里,什么烦心事都消失了,我的心就踏实了。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而且是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1)文中画线句“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作者说“这也许就是莫高窟人的宿命”的理解。
    (3)作者四次用到“习惯了……”,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体会文章结尾句子“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一句的含义。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田园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翼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巾常常汗湿得能拧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窜;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地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⑤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休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⑥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横线上写几句话,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要呼应前文,表达情感,点明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目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观众的“集体泪崩”。
      “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
      “妈妈的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点派送。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700字;不得套作、抄袭。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署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救火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1)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
    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挺直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得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得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对小草哪些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的。
      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混浊,只好弃了。
      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至极。
      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就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1)结合文段,说说加点词语“不寻常”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并指出其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八段中,作者写“红灯”和“冰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写父亲时,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盏灯,给作者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也给她留下美好的亲情回忆。在你的心灵深处,是否也珍藏着一些这样的记忆?从中选取一个生活细节,简要写写你的体验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比尔·盖茨不欣赏无所谓的人。一次,两个人来应聘,一个是牛津的学士,一个连大学都没读。盖茨没有对两人直接面试,而是用了另外的方法。他派人观察两人的生活习惯。两个人同去麦当劳就餐,学历高的因为觉得身份高,嫌麦当劳的工作人员动作慢;学历低的却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还主动把吃剩的食物倒入垃圾箱。盖茨最终选择了学历低的人。有些人不理解,他说:“我只要最好的!因为他对什么事都有所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从材料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