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河;“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的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又称《书经》。《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惑。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表现在内容上是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莩”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