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卖茶老妇
    ①在淡水高尔夫球场,正下着细雨,没有风,那些被刻意修整平坦的草地,在雨中格外有种朦胧的美。我坐在球场的三楼餐厅举目四望,有一种寂寞的感觉包围着我,看着灰色的天空,我深切地感到,年轻时一串最可贵的记忆已经在这雨里湿濡而模糊了。
    ②那是因为刚刚我为了避雨,曾想到淡水龙山寺去喝一壶老人茶,在幽暗的市场里转来转去,走到龙山寺门口,我完全为眼见的景象吓呆了,因为原本空旷的寺中庭院,正中央坐着一座金色的巨佛,屋顶也盖起来了。旧日的龙山寺被一片金的、红的颜色取代,不似往昔斑驳的模样。
    ③我问着寺前的小贩:“龙山寺不卖老人茶了吗?”小贩微笑着说:“早就不卖了。”“那位卖茶的老太太呢?”“因为龙山寺要改建,没有地方卖茶,她被赶走了。”
    ④我坐在寺前的石阶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龙山寺不卖老人茶了,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在我的记忆里,龙山寺和老人茶是一体的,还有那位卖茶的独眼老妇。
    ⑤十几年前,我笫一次到淡水龙山寺,就为这座寺庙着迷,并不是它的建筑老旧,也不是它的香火旺盛,而是里面疏疏散散的摆着几张简陋桌椅,卖着略带苦味的廉价乌龙茶,还有一些配茶的小点心。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地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
    ⑥龙山寺最妤的是它有一分闲情,找三五位好友到寺里喝茶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坐上一个下午,真可以让人俗虑尽褪,不复记忆人间的苦痛。
    ⑦我喜欢淡水,十几年来去过无数次,并不只是因为淡水有复杂的历史,有红毛城和牛津学堂,有美丽的夕阳,那些虽美,却不是生活的。我爱的是开往对岸八里的渡船,是街边卖着好吃的鱼丸小摊,是偶尔在渡口卖螃蟹的人,是在店里找来找去可以买到好看的小陶碗;最重要的是淡水有龙山寺,寺里有一位独眼老妇卖着远近驰名、举世无双的老人茶。
    ⑧每次到淡水,大部分的时光我都是在龙山寺老人茶桌旁度过的。选一个清静的下午,带本小书,慢慢地摇到淡水,看一下午的书,再搭黄昏的列车回台北,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事,那是金灿灿的少年岁月,颜色和味道如第二泡的乌龙茶。
    ⑨我和卖茶的老妇没有谈过话,她却像我多年的老友一样,常会在沉默中想起她来,可惜我往后不能再与她会面,她的身世对我永远是个谜。
    ⑩想到龙山寺的改建,驱逐了老妇和她的茶摊,我的心痛是那尊金色巨佛所不能了解的。在细雨中,我一个人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回忆龙山寺和我年少时的因缘,以及和我在茶桌边喝过茶论过艺的一些老友,心情和雨一样的迷惘。不知不觉地就走到淡水高尔夫球场,在餐厅里叫了一杯咖啡,却一口也喝不下去。这是富人的地方,穿着高级名贵运动衣的中年男子,冒雨打完球回来休息,正谈论着一个人一生能一杆进洞的几率有多少。一位微胖的男子说:“我打了十几年的高尔夫,还没有打过一杆进洞。”言下不胜感慨。
    eq \o\ac(○,11)我想着,一个人一生能找到一个清洗心灵的地方,像龙山寺的老人茶座,几率有多少?即使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年岁也大了,心情也不同了。裤袋夹一本诗集,买一张车票跳上火车的心情恐怕也没有了。
    eq \o\ac(○,12)龙山寺改建对我是不幸的,它正象征着一轮金色的太阳往海中坠去,形象的美还清晰如昨,可是夕阳沉落了,天色也暗了。
    (选自《鸳鸯香炉》一九八三年二月九日)
    (1)画线句:“年轻时一串最可贵的记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⑩段中写一群中年男子打高尔夫球的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何怀念龙山寺和老人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从修辞与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人一生能找到一个清洗心灵的地方,像龙山寺的老人茶座,几率有多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之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妤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夭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我也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地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凊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第②段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内容生动,语言形象,体现了散文之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达到这一表达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写作者“回到城里”后又想起山野间的竹子,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思路开阔,感受细腻丰富,从多个方面展现了竹子的精神气质。你最欣赏其中哪一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觅渡,觅渡,渡何处?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希濂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千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选自《觅渡,觅渡,渡何处?》,有删节)
    (1)阅读③至⑤段,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第⑥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概括文中瞿秋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写作角度思考本文的艺术特点,至少概括出三点,要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晩,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选自《星新一作品全集》,有删改)
    (1)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房主人夫妇俩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早在数年前就死了,但两位老人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多处描写冬夜的雪花,分别有什么作用?请任选文中的两处例子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简要阐述小说中悬念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种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