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1920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文言一直是正规的书面语言。不仅如此,直到明清时期,不少读书人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20世纪初,在蒋光慈的小说《田野的风》里写到乡绅的谈话,仍然是半文半白的。如:“此人不除,恐怕吾乡永无安息之日矣!”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观念,他们觉得用文言谈话更高雅、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跟他们的阅读有关。张中行说:“执笔的人,总是通文的人。通文,旧时代的,脑子里装满《庄》《骚》《史》《汉》,新时代的,脑子里装满鲁迅、巴金,自己拿起笔,自然就不知不觉,心摹于追,也就《庄》《骚》《史》《汉》,或者鲁迅、巴金。”不仅写文章如此,说话也如此,满脑子都是文言,说话也就接近于文言了。新文化运动后,白话取代了文言,成为全民使用的正规书面语,但文言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非常重要。
      从语言方面讲,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不少文言成分。孙德金对此作了很好的论还:“现代汉语书面语是在近代白话的基础上,融合了文言、方言及其他语言成分,经过百年多发展而成的”,“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言语法成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汉语书面语正式、典雅语体风格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些文言成分不是为了仿古、转文而使用,而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尤其是比较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所必需的。比如,“之”“其”“以”等常用的文言虚词,今天在一般情况下,会用现代汉语的虚词代替。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仍然要用文言虚词,如“高山之巅”“自圆其说”“以少胜多”“集体所有”。即使在口语中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三分之一”的“之”,“以大局为重”的"以”。语法格式是如此,词汇更是如此。很多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单用了,但作为语素还很活跃,如“奥”可以构成“奥秘”“奥妙”“深奥”等。在成语中保留文言词语更多,如“唯利是图”“空空如也”“罄竹难书”“破釜沉舟”等,都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历史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所以,要很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就必须懂文言。
      从文化方面看,如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家都认识到这是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懂文言。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要懂文言,而且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能正确把握古代典籍的含义,甚至会闹一些笑话。教育工作者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懂一些文言。从事作的,也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一些很有造诣的科技专家也有较深厚的文言功底,能自读文史古籍。即使是一般文化水平的公民,也要懂一点文言,否则,就无法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愿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深刻的思想,无法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美德。所以,学习文言,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需要,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节选自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通文的人,脑子里总装满经史子集,难免在说话、写文章时接近于文言。
    B.很多文言成分积淀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成为现代汉话书面语有机的组成部分。
    C.除具备一定文言知识外,掌握一些历史常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D.文化水平一般的人学点文言,有助于了解古人的深刻思想,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段从文言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兴衰变迁入手引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论述了文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蒋光慈的小说、文言虚词和成语等的运用为事实论据,典型而有代表性。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和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的不少读书人为了追求高雅,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文,这与他们的阅读密切相关。
    B.现代汉语中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离不开文言成分,可见白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不上文言。
    C.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打通了文言的障碍,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近年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这对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来说意义深远。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调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休”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 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有些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从而之:以……为师
    B.师之不传也久矣:道理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D.而学于师:以……为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师不必贤弟子 不拘
    C.可怪也欤 皆出于此乎
    D.惑而不从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不拘于时 D. 缙绅而能不易其智者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根据例句的句式,另写两个类似的句子。(4分)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下面是一篇寻物启事的内容,有三处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并改正。(3分)
      今天上午9点左右,本人在学校篮球场不幸遗失钥匙一串,拾到者火速交给2014级物流与营销一班刘冬,必有重谢。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处: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选择题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不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形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间酸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 3 至4 倍。
      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陆地、海洋、大气层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并且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利用和开发太空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太空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多种多样的资源。太空育种这一选育良种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太空育种也是利用太空资源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先进的航天技术为快速培育优良品种及特异种质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人类进入太空农业时代展示了美好前景。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经表现出高产、抗病、维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有的花期变长,有的缩短,原来紫色的花,能成为白色、红色。
      人类是要利用这些新品种带来的特殊价值。一般来讲,各地搭载的种子都是选择当地增值效益高、有当地特色,并可以大面积种植的品种。获得优良品种后,达到产业化就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有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比如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培育的紫花苜蓿、沙米、红豆草、冰草匍匐,四种草有这样的特点:特能抗寒抗旱。尤其是紫花苜蓿还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能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割,与未经搭载的对照株相比,它的存活期变长了,而且不易枯萎。据介绍,专家们将继续对呈现变异特征的太空“草民”进行筛选和接种,一旦它们的变异特征稳定下来,将被大面积种植在我国西部地区及北京周边,用来防止草地荒漠化,堵截沙尘暴。
      优质的品种就有可观的市场价格,据悉,美国的太空番茄比优质苹果还贵。
      太空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据专家介绍,正常的农业育种一般需要 8 年时间,太空育种可以缩短一半的时间。但从太空搭载回来以后,在地面必须要种植四代,才可以选育出性能稳定的品种。
      自 1987 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进行了 10 多次搭载,有 1000 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1)下列对“太空育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空育处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地面无法模拟的太空环境中,使其变异为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
    B.太空育种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培育的作物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
    C.太空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选育良种的新手段,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太空育种揭示了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
    (2)下列表述不属于“新品种带来的特殊价值”的一项是 (  )
    A.大面积种植变异特征稳定的太空“草民”,可以用来防止草地荒漠化,堵截沙尘暴。
    B.获得优良品种后,达到产业化就会对当地的农民经济有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C.太空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正常育种一般需要 8 年时间,而太空育种可缩至一半。
    D.经过太空育种的新品种具有可观的市场价格,例如美国太空番茄比优质苹果还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目前太空育种的种类,主要还集中在花草、蔬菜等方面,如中国的紫花苜蓿,美国的太空番茄,粮食方面的育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未进行。
    B.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已经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太空育种就是人类利用太空资源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C.先进的航天技术开辟了快速培育优良品种的新途径,表明了人类已经进入优质高效的太空农业时代。
    D.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通过 10 多次搭载,成功培育了 1000 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轶(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己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轶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 206年)仅 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四字以上的作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汉初官即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下列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 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 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 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具.告以事 全部
    B. 张良出,要.项伯 要求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D. 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 珍宝尽有之
    B. 吾得兄事之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为之奈何
    (3)下列句子中,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句式相同的是 (  )
    A. 具告以事
    B. 且为之奈何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陈胜者,阳城人也
    (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
    B. 刘邦进攻咸阳后“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是想收买人心而夺天下。
    C. 面对项伯时表现出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 刘邦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和鸿门宴上的道歉可以看出他对项羽的恭顺、虔诚。
  •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指出下面通知在格式和内容上的 4 处错误。(4 分)
    关于举办“尔雅杯”礼仪知识大赛的通知
      各位团支部:
      为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礼仪素养,促进文明校园建设,我校团委定于 5 月 23 下午 4:00 举办“尔雅杯”礼仪知识大赛。请各班团支部组织本班选手按时参加比赛。
      此致
    敬礼
                        2021年 5 月 20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