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3575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再能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未来学家里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他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以3D打印为例,这种新型数字制造技术,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高智能数字制造装备产业的形成。我们今天想要生产一个不锈钢杯子,或需要模具,整体浇注而成,或剪切铜板延压而成,3D打印机也可以生产杯子,但它是在微电脑控制下进行一层层“打印”,把材料堆积起来形成的,这里有材料的创新,也有包括黏合在内的整个制造技术的创新。它的意义在于,所谓的打印总是被一个电脑所控制,人们可以用各种程序来规定打印的具体方式和步骤,相比生产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模具制造,3D打印可以在一定约束下随意生产制作个性化产品,可称之为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
      从3D打印来看,大规模定制制造的好处多多。第一,完全适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3D打印是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随时在电脑上操作的,完全适应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偏好,可以使消费者对生活更满意,幸福指数更高。第二,节约了成本。3D打印没有铸造、裁剪等造成的边角料浪费,定制以后也不产生产品库存,可以在减少碳排放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保持更高的生产效率。第三,3D打印的运用还会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从前,消费者都是在店里挑选、购买已经生产好的商品,现在则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在“打印店”定制,边生产边体验,及时获得自己喜欢的产品。
      我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下列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与石油和其他化石资源日渐枯竭,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息息相关。
    B.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C.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运用数字制造、互联网和再生性能源等技术,给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带来重大变革。
    D.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将是一部分落后传统产业衰落,一批新兴产业诞生、发展,并逐渐取代一些传统产业。
    (2)下列关于3D打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3D打印这种新型数字制造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高智能数字制造装备产业。
    B.3D打印有材料的创新,包括黏合在内的整个制造技术的创新。
    C.3D打印的意义在于可以在一定约束下随意生产制作个性化产品。
    D.3D打印没有边角料浪费,定制以后也不产生产品库存,从而使成本降低。
    (3)依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持续生存危机越重,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就会越快。
    B.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使地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
    C.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将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街市上“实体店”大大减少。
    D.人类要进人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还需长期努力。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前者的重大作用显而易见。后者的作用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意义。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上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诸如文学艺术等所谓“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价值,而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剖析实质,他们恰恰是在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学,自然会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了;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只将其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显然,狭隘人文主义的种种观点,障蔽了审视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
      一旦超越上述狭隘视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科学文化”与所谓“人文文化”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文化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和狭隘人文主义所否认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而科学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美的轨迹,它们都抚憾着、震撼着、净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可以这样结论:科学同艺术一样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显然,树立新人文主义观念,不仅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二者更充分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1)下列对文中所说的“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者重视科学价值,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后者加剧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B.前者强调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后者将人文局限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范围内。
    C.前者认为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后者则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D.前者肯定并强调科学的诸多价值具有人文意义,后者则认为科学及其价值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
    (2)下列对第二段中“前者的重大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B.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C.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
    D.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
    (3)概括本文内容,下列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立足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剖析狭隘人文主义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与危害。
    B.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深刻领悟科学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C.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
    D.作者开拓了新人文主义的视野,发现了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在太空中遗弃了各种物体和碎片。自从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人们称这种垃圾为太空垃圾。当时,宇航员完成飞行任务后,把卫星的装载舱、备用舱、仪器设备及其他遗弃物都留在了卫星轨道上。此后,随着人类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壮举,太空垃圾与日俱增。人类先后已将4000余颗卫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继续运转的仅有400余颗,其余的或坠毁于地球表面,或遗留在太空,成为太空垃圾。据统计,目前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而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学家预测: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将会导致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发生。如此下去,到不远的将来,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了。
    ②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斯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数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由人类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刺激类“尘埃”损坏。由于太空垃圾从中作梗,美国曾有7枚火箭在轨道上爆炸。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公里,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的每个飞行员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概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55年将会达到两年一次。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太空垃圾”的一项是(  )
    A.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被宇航员遗弃在轨道上的遗弃物。
    B.人类送入太空的4000余颗卫星,除目前仍在继续运转的400余颗外,其余的先后坠毁而造成的废弃物。
    C.人类在进行航空活动时遗留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D.在太空中飞行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等。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下定义、列数字。
    B.“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这句话使用了生动说明。
    C.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D.第②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这一巨大隐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B.科学家要考虑研发更加耐碰撞的材料来制造航天器。
    C.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太空爆炸可能与太空垃圾有关。
    D.未来的航天器上将会装上自动探测并能绕开太空垃圾的一种仪器。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文言一直是正规的书面语言。不仅如此,直到明清时期,不少读书人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20世纪初,在蒋光慈的小说《田野的风》里写到乡绅的谈话,仍然是半文半白的。如:“此人不除,恐怕吾乡永无安息之日矣!”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观念,他们觉得用文言谈话更高雅、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跟他们的阅读有关。张中行说:“执笔的人,总是通文的人。通文,旧时代的,脑子里装满《庄》《骚》《史》《汉》,新时代的,脑子里装满鲁迅、巴金,自己拿起笔,自然就不知不觉,心摹于追,也就《庄》《骚》《史》《汉》,或者鲁迅、巴金。”不仅写文章如此,说话也如此,满脑子都是文言,说话也就接近于文言了。新文化运动后,白话取代了文言,成为全民使用的正规书面语,但文言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非常重要。
      从语言方面讲,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不少文言成分。孙德金对此作了很好的论还:“现代汉语书面语是在近代白话的基础上,融合了文言、方言及其他语言成分,经过百年多发展而成的”,“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言语法成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汉语书面语正式、典雅语体风格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些文言成分不是为了仿古、转文而使用,而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尤其是比较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所必需的。比如,“之”“其”“以”等常用的文言虚词,今天在一般情况下,会用现代汉语的虚词代替。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仍然要用文言虚词,如“高山之巅”“自圆其说”“以少胜多”“集体所有”。即使在口语中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三分之一”的“之”,“以大局为重”的"以”。语法格式是如此,词汇更是如此。很多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单用了,但作为语素还很活跃,如“奥”可以构成“奥秘”“奥妙”“深奥”等。在成语中保留文言词语更多,如“唯利是图”“空空如也”“罄竹难书”“破釜沉舟”等,都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历史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所以,要很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就必须懂文言。
      从文化方面看,如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家都认识到这是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懂文言。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要懂文言,而且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能正确把握古代典籍的含义,甚至会闹一些笑话。教育工作者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懂一些文言。从事作的,也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一些很有造诣的科技专家也有较深厚的文言功底,能自读文史古籍。即使是一般文化水平的公民,也要懂一点文言,否则,就无法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愿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深刻的思想,无法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美德。所以,学习文言,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需要,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节选自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通文的人,脑子里总装满经史子集,难免在说话、写文章时接近于文言。
    B.很多文言成分积淀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成为现代汉话书面语有机的组成部分。
    C.除具备一定文言知识外,掌握一些历史常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D.文化水平一般的人学点文言,有助于了解古人的深刻思想,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段从文言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兴衰变迁入手引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论述了文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蒋光慈的小说、文言虚词和成语等的运用为事实论据,典型而有代表性。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和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的不少读书人为了追求高雅,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文,这与他们的阅读密切相关。
    B.现代汉语中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离不开文言成分,可见白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不上文言。
    C.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打通了文言的障碍,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近年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这对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来说意义深远。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调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休”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 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有些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 3 至4 倍。
      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陆地、海洋、大气层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并且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利用和开发太空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太空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多种多样的资源。太空育种这一选育良种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太空育种也是利用太空资源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先进的航天技术为快速培育优良品种及特异种质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人类进入太空农业时代展示了美好前景。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经表现出高产、抗病、维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有的花期变长,有的缩短,原来紫色的花,能成为白色、红色。
      人类是要利用这些新品种带来的特殊价值。一般来讲,各地搭载的种子都是选择当地增值效益高、有当地特色,并可以大面积种植的品种。获得优良品种后,达到产业化就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有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比如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培育的紫花苜蓿、沙米、红豆草、冰草匍匐,四种草有这样的特点:特能抗寒抗旱。尤其是紫花苜蓿还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能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割,与未经搭载的对照株相比,它的存活期变长了,而且不易枯萎。据介绍,专家们将继续对呈现变异特征的太空“草民”进行筛选和接种,一旦它们的变异特征稳定下来,将被大面积种植在我国西部地区及北京周边,用来防止草地荒漠化,堵截沙尘暴。
      优质的品种就有可观的市场价格,据悉,美国的太空番茄比优质苹果还贵。
      太空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据专家介绍,正常的农业育种一般需要 8 年时间,太空育种可以缩短一半的时间。但从太空搭载回来以后,在地面必须要种植四代,才可以选育出性能稳定的品种。
      自 1987 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进行了 10 多次搭载,有 1000 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1)下列对“太空育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空育处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地面无法模拟的太空环境中,使其变异为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
    B.太空育种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培育的作物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
    C.太空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选育良种的新手段,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太空育种揭示了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
    (2)下列表述不属于“新品种带来的特殊价值”的一项是 (  )
    A.大面积种植变异特征稳定的太空“草民”,可以用来防止草地荒漠化,堵截沙尘暴。
    B.获得优良品种后,达到产业化就会对当地的农民经济有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C.太空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正常育种一般需要 8 年时间,而太空育种可缩至一半。
    D.经过太空育种的新品种具有可观的市场价格,例如美国太空番茄比优质苹果还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目前太空育种的种类,主要还集中在花草、蔬菜等方面,如中国的紫花苜蓿,美国的太空番茄,粮食方面的育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未进行。
    B.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已经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太空育种就是人类利用太空资源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C.先进的航天技术开辟了快速培育优良品种的新途径,表明了人类已经进入优质高效的太空农业时代。
    D.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通过 10 多次搭载,成功培育了 1000 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轶(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己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轶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 206年)仅 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四字以上的作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汉初官即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神奇的基因疗法:人类健康长寿的希望
      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是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是“制造”和“操纵”人类机体的蓝图,它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但是,当基因发生变化时,其编码的蛋白质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疾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寻找到了多种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将正常的基因插入基因组非特定的位置以取代有缺陷(也称为失效或致病)的基因。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利用被称作传病媒介的载体将正常或治疗基因递送到病人的目标细胞中。目前,最常见的传病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式将自已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研究人员试图除去病毒基因组中导致人体患病的基因,并加入治疗基因,然后利用病毒递送基因的特殊能力医治人类疾病。
      当病毒性传病媒介在抵达目标细胞(如肝或肺细胞)后,它便将携带的治疗人类基因的遗传物质“卸下”留在目标细胞中。在治疗基因给出的遗传指令下,细胞开始产生具有相应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恢复目标细胞的正常功能。通常,用于基因疗法传病媒介的病毒类型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和疱疹单式病毒。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也不尽相同。
      当然,除利用传病媒介递送治疗基因治疗疾病的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非病毒递送基因的方法供研究人员选择。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然而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原因是它只适用于少数人体组织,却需要大量的DNA。现在,研究人员在实验将一条人造染色体或者称第47条染色体注入目标细胞中,这条人造染色体将与人体细胞中的23对(46条)染色体并存,不影响它们的工作或引起它们发生突变,同时也不会受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这种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美国首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开始于1990年,至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999年,18岁的杰斯·格尔辛格接受试验性基因疗法治疗鸟氨酸转羧酶缺乏症时,在治疗的第4天由于多器官停止工作而去世。据认为,用作传病媒介的腺痛毒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强烈反应是导致杰斯死亡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有不少因素影响了基因疗法治疗遗传疾病的效果,其中包括基因疗法自然生命短、人体免疫系统反应强烈、病毒传病媒介存在的问题和多基因疾病。具体来说,治疗性DNA不易“融入”基因组以及许多细胞的快速分裂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基因疗法无法取得长久的治疗效果,病人不得不多次接受治疗;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者”的强烈反应影响了基因疗法的有效性,同时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病人重复接受基因疗法的难度加大;病毒传病媒介会给病人带来潜在的危害,如毒性、免疫及炎症反应。此外,人们担心传病媒介在进入人体后也许会重新恢复致病的活力;对单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来说,基因疗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实际上,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因此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1)以下对“基因”这一概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基因是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
    B.基因是“制造”和“操纵”生物机体的蓝图。
    C.基因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D.当基因发生变化且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时,人类就会出现疾病。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目前,最常见的传病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套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
    B.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却是相同的。
    C.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使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尽管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D.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一定会通过艰苦的努力。探求更多更好的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
    B.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特别是临床试验的失败,定然会令研究人员放弃这种试验。
    C.因为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所以研究人员在以后的研究中会与医学研究人员共同探求这一课题。
    D.因为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的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所以研究人员会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节日符号体系的稳定、艺术和竞技活动的规则、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独特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
      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形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1)下列文章中对文化认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准确把握节日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
    B.文化认同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条件。。
    C.节日文化是在集体中发展形成的,体现集体意志。。
    D.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是强化节日认同的重要举措。
    (2) 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中国创新发展的举措的是(  )
    A.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B.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D. 在交流互鉴中有我而不排他。
    (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层次条理清晰。
    B.“春运”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C.本文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语言整饬华丽。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