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箕倨见陆生。曰:“足下中国人,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乃屈强于此,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人以亿计,地方万里。今王众不过教十万,皆蛮夷,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乃大说陆生。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渐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号其书曰“新语”。吕太后时,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右丞相陈平患之,陆生曰:“将相和调,则士务附。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君何不交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陆生名声藉甚。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

    B.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

    C.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

    D.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指中原地区,汉族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之。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C.诗书,原指《诗经》和《书经》,后泛指一切经书,再后来可泛指一切书籍。

    D.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所有皇帝的生母都自然就是皇太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不卑不亢,大义凛然。面对傲慢的尉他,陆贾毫不畏惧,分析形式,晓以利害,侃侃而谈,从气势上镇住了尉他,尉他只好道歉。

    B.陆贾辞令机智,辩论犀利。尉他问陆贾自己和刘邦相比哪一个更贤能,陆贾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对比,直言尉他和刘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C.陆贾直言进谏,说理透彻。陆贾不顾刘邦的生气,直接反问刘邦可以马上治天下吗?再列举商汤、周武、秦朝等历史上灭亡的实例来劝刘邦。

    D.陆贾忠于刘氏保国建功。吕太后掌权时危及刘氏的社稷传承,陆贾向丞相陈平进言,力促将相和,从而诛杀了吕氏,助力孝文帝登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十九年,赐虎符,复进怀远大将军,命屯田西域别石八里。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B. 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C. 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D. 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鼓,即二更天,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二更大致相当于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B. 行在所,又叫“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来指京都,后用以专指皇帝巡行天下时所到之地。

    C. 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成两半,一半给将帅,另一半皇帝保存。

    D. 卒,古代对不同阶层的人的死称呼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率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周旋,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 李进担任总把,智勇双全。李进被丞相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 李进作战勇猛,多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 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时,寡不敌众,兵败被擒,伺机逃回,后仍被授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王之。”于是尊王为义帝,卒至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二)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能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所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言诛秦王       或:有的人

    B.于是尊王为义帝     阳:表面上

    C.给饷馈,不粮道     绝:断绝

    D.此其所以为我所也   禽:同“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人致命怀王     良曰:“长臣。”

    B.固当分其地王之   拔剑切而啖之

    C.父兄除害         吾属今之虏矣

    D.连百万军         项伯夜弛沛公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入关后刘邦和项羽对待楚怀王的不同态度作对比,二人成败的苗头由此可见。

    B.材料二中“秦民大喜”和“民大失望”的对比,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C.材料三中,刘邦认为知人善任是自己夺取天下的原因,而高起等人的话没有道理。

    D.三则材料互为补充,各自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刘邦项羽二人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高 帝 曰 始 怀  王 遣 我 固 以 能 宽 容 且 人 已 服 降 杀 之 不 祥 乃 以 属 吏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泉石膏肓记

    杨万里

    ①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土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子犯所谓‘天赐’者。”亟召匠,饤饾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曰:“有石而无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堙,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甓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芙蕖,杂以藻荇,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比。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至也,若哽若咽引,若嗔若叱驯,然后淆然而上,决决而流心钊,流而入于池,其流有文利,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浮□,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荇带之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石膏肓”。

    ②或曰:“膏肓之疾,医缓云不可为剖,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一笑而书之。

    [注①犹子:侄子。②饤饾:比喻堆叠、杂凑。③医缓:泛指良医。

    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作者与王才臣对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

    B.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C.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

    D.王才臣是难得的诤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

    3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泉水之趣的。

    4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及安禄山反,昌始从河南节度张介然。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国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中有数千斤麸,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查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颇;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

    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后充四镇、北庭行营,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又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加检校工部尚书。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葬之。昌上奏,德宗下诏深自克责,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中使以御馔、内造衣服数百袭,令昌收其骸骨,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各具棺槥衣服,葬于浅水原。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家”。诏翰林学士为铭志祭文。昌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焚其衣服纸钱,别立二石堆,题以冢名。

    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美。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刘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B.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C.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D.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指古代存放粮食的粮仓。而把收藏钱财的府库称作“帑”。

    B.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因其出自宫中,所以称作“中使”。

    C.铭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或碑石上用以称述功德或警戒的文字。

    D.牢馔:文中指祭祀用品,可分为“太牢”“少年”,祭祀时用牛、羊各一头称为“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昌面对困境,沉着应对。宋州被围,城中粮尽,城池将被攻陷,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献计将麸皮弄碎食用,等待援兵前来救援。

    B.刘昌积极献策,平定叛乱。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刘昌派曾神表暗中劝说李僧惠,并且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最终平定汴州叛乱。

    C.刘昌守边有方,边疆安定。刘昌为了筹备军粮,亲自率领士兵,勤苦耕作三年,使得军粮充足;刘昌把守住平凉交通要道,使边疆得以安定。

    D.刘昌重情重义,收聚骸骨。他初到平凉就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弥,并将此事上奏皇上,墓修好后,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前往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夸耀

    C.非我能为           莫:不 D.人穷则本           反:通“返”,追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但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的宠幸,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法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忠诚可信,却遭怀疑,受诽谤,所以产生了怨愤;《离骚》大概就是从怨愤中产生出来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秀发传

    (明)宋濂

    ①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

    ②初授福州长溪簿,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

    ③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

    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 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

    [注]①生聚:指百姓。②制阃:指将帅。③觖望:不满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极性理之学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计不得近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邑赖以    

    A.完整

    B.完善

    C.保全

    D.守护

    (2)议者不其忠(    

    A.感激

    B.记载

    C.查验

    D.呈报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4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言。

    5第④段中,叶秀发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忠义”?请加以概括。

    6第③段是如何塑造叶秀发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

    [注]①上国:指京城。②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③信,通“伸”,伸张。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对文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人妆扮奇特、言语动听,有种别致的风情。

    B.夷人没有高车大殿和繁密的礼仪,缺少教化。

    C.最为难得的是,夷人保留了质朴纯正的天性。

    D.判断夷人“陋”与“不陋”,重在看其本性。

    3分析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

    4第③段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大章,字伯钦,常熟人。大章举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泉州推官,乞改常州教授。父丧除,值朝中朋党角立,正士日摧。大章慨然曰:“昔贾彪不入‘顾’‘厨’之目,卒西行以解其难。余向与东林疏,可以彪自况也。”乃入都,补国子博士。尚书王纪令署山东司事。司辖辇毂,最难任。自辽阳失,五城及京营巡捕日以逻奸细为事,稍有踪迹,率论死。绝无左验者二百余人,所司莫敢谳,多徙官去,囚未死者仅四之一。大章言于纪曰:“以一身易五十人命且甘之,矧一官乎!”即日会谳,系三人,余悉移大理释放。纪大嗟服。佟卜年之狱,纪用大章言拟流卜年,未上而纪斥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魏忠贤欲借刘一巘株累刘一燝,大章力辨其非,忠贤大恨。熊廷弼、王化贞之下吏也,法司诸属二十八人共谳,多有议宽廷弼者。大章因援“议能”、“议劳”例,言化贞宜诛,廷弼宜论戍。然二人卒坐死。会王纪劾罢徐大化,又疏刺客氏,其党疑纪疏出大章手,恨之。大化令所亲御史杨维垣讦大章妄倡“八议”,鬻大狱,大章疏辩。维垣四疏力攻,言纳廷弼贿四万,且列其鬻狱数事,反覆诋讦不休。大章危甚,赖座主叶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验问,都御史孙玮等白其诬。帝以大章渎辨,稍夺其俸,大章遂引归。

    五年起官。历礼部郎中,陕西副使。大化已起大理丞,与维垣为忠贤鹰犬,因假汪文言狱连及大章,逮下镇抚拷掠,坐赃四万。乃移大章刑部狱,由是涟等惨死状外人始闻。大章慨然曰:“吾安可再入此狱!”呼酒与大韶诀,趣和药饮之,不死,投缳而卒。崇祯初,赠太仆卿,官其一子。福王时,追裕愍。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B.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C.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D.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试者被称为进士。

    B.东林即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实为朋党。

    C.起官,指被罢免、退职回家居住的官吏或丁忧回籍的官吏被朝廷重新起用。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大章坚持信念,正直无畏。在朝中朋党角力、正直之士备受摧残之时顾大章立志向贾彪学习致力解除危难。

    B.顾大章不畏困难,秉公论事。顾大章不怕丢官,秉公处理没有证据而被抓的人;不怕违背旨意替佟卜年极力争辩。

    C.顾大章不畏强权,力抗阉党。顾大章因极力指摘魏忠贤的错误遭到怨恨,被杨维垣上疏弹劾,顾大章上疏进行辩解。

    D.顾大章义不受辱,舍生取义。当顾大章受诬再次被移交刑部大狱时,宁死亦不受辱,先是喝药酒未死,后自缢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辽阳失,五城及京营巡捕日以逻奸细为事,稍有踪迹,率论死。

    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失丙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薅,尉尽不能对。虎屡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麈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文帝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岀,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賴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令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洗之则已令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曰:“廷尉当是也。”后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

    B.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他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盛局面。

    C.谒者是皇帝的侍从人员,负责宾客迎送、接收奏章、通报传达等,主官称“谒者仆射。

    D.二世指秦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任用赵高实行酷政,最终激起陈胜、吴广起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仕不顺,后受赏识提拔。他做骑郎十年不调职,后经推荐做了谒者,又因向文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受到提拔。

    B.张释之劝阻文帝,不以口辩用人。文帝想提拔对答如流的啬夫,张释之指出这样做会让天下人重口舌之能而不踏实做事。

    C.张释之不畏权贵,弹劾太子犯法。太子与梁王到了司马门却没有下车,张释之以“不敬”罪弹劾他们,然后阻止他们进宫。

    D.张释之秉公执法,不惧文帝怒气。县人惊扰了皇帝车驾,在皇帝发怒责怪他处罚太轻时,张释之依然坚持按照律法处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2)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