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乐制度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被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乐制度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个分类。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幽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篙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而《周礼》记载,“豳诗”用于迎寒暑祭祀,“豳雅”用于田祖、田睃祭祀,而“豳颂”用于蜡祭,其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明显不同,应该不属于同一体系。
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其中“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记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之为“乡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
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时代较早,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其余篇目则依托此种礼乐功用陆续产生,伴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其内容也发生了偏移。《小雅》则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及宴飨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至于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但实际上,南、豳、雅未尝不用于宗庙祭祀。《周颂》之不同应在于其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它显然体现了另外一套祭祀系统。
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
(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经》最早的核心是礼乐制度建立时被纳人礼乐系统的作品,因此人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
B.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四诗”说,作者认为他所说的“《诗》之本序”实质上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C.作者认为“豳”应该自成类目而不应归人“风”,最有力的证据是《七月》可用“豳诗”“豳雅”“豳颂”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
D.南、豳、雅也可能用于宗庙祭祀,只是与《周颂》在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有所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套祭祀系统。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由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诗经》存在差异人手,提出了《诗经》的“核心”和《诗经》的“早期形态”的概念。
B.文章基于《诗经》“核心”与礼乐制度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风、雅、颂不可能是《诗经》最早的分类的观点。
C.文章中有较多的举例论证,如第四段就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
D.文章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形式,开头两段即表明观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述,以证明顾炎武的“四诗”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在流传到后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不同时期的学者根据其形式的变化对《诗经》可能有不同的分类。
B.《豳风》是周民族生活在豳地时就流传的歌谣,在周公时就被整理写定,而豳的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不同,不属于同一体系。
C.《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大雅》的内容发生偏移,《小雅》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和宴飨诗乐发展的结果。
D.作者认为《诗经》的早期形态应该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其主要原因是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应该独立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