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周建立以来,王室垄断着所有图书典籍,掌管典籍的官吏依据周礼的世袭制,父子世代传承,把持文化要职,文化礼仪和典籍仅在贵族内部传承,以备祭祀、兵伐及其它仪式之用。下层百姓无缘接触,民间无学术,也无学校教育。清人章学诚说:“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到了西周末,出现王官失守、学术下移现象,三代以来所形成的教育制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但是,官学废并非等于教育废。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旧教育制度的崩溃,对私学的兴起产生了先导性影响。
    夏商周之时,文化和礼乐知识一般由史官和乐师掌管。此时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国人暴动”发生后。第一批文化精英从周室的职官系统和政务系统中分离出来,王宫开始失守本职,流落四方,这批当时的文化精英散落在民间,以教习礼乐文化为生,标志着教师开始从官吏中渐渐独立出来。他们“成为历史上第一批靠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士”。商代以来官师一体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和私学教师开始从政权机构中分离独立出来。
    春秋以前,图书典籍均为王官所掌控。经过几次文化下移后,典籍散落各地,这为私学提供了教材。孔子以先秦典籍为教学材料,这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有明确的记载。道家学派开山鼻祖老子携周守藏室典籍出走楚国,后来糅合自己的思想著述而成《道德经》,成为了道家学派必读的圣经。与孔门并称“世之显学”的墨家,也是以散落于民间的记载有关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的典籍为基础,向门徒传授实用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技巧。
    文化精英和典籍的散落,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樊篱,也向下层民众揭开了曾经笼罩在文化礼乐知识之上的神秘面纱,打破了学术官吏的权威地位,为私学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官学失守、礼崩乐坏,笼罩在人们心里的森严的尊卑观念也随之瓦解,私学里的新型师生关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这点在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论语•子路》记载:卫出公请孔子主持政事,子路问孔子打算从什么开始做起,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当即嘲笑孔子迂腐,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反之,孔子对子路也是像朋友一样,如《论语•先进》记载了一次孔门师徒学术研讨会,会上子路讲大话,孔子直接当面“哂之”。孔门师生强调相互切磋探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如原本学儒的楚国之士陈相,听闻许行在滕国讲学,便弃儒从农,背起农具直奔滕国拜许行为师。在私学中能够出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不说与王官失守、礼崩乐坏而导致的思想解放有关。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私学。
    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旧教育制度的崩溃,成了先秦私学兴起的前提。
    (摘编自金忠明、林炊利《先秦私学兴起的要素及影响分析》)材料二:
    我国的学校究竟出现于何时?历来的看法并不一致。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校”“序”“庠”“学”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但是,迄今所知有文物佐证的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瞽宗”等。
    到了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教育的具体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培养道德高尚、热爱人民、对人民有益的人。
    商和西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于是私学产生了。私学创立者孔子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政、文等才能的培养。与儒家并行的还有墨学。墨学重视实际生产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对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的研究。后来,墨学衰微,儒学大行天下。
    (摘编自程裕帧《中国文化要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西周末,部分文化精英失守本职,散落民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
    B.没有周室的典籍就没有后来的《道德经》,老子成为道家开山鼻祖的原因在于他携带周守藏室的典籍出走。
    C.孔子及其弟子摒弃了西周时区分长幼尊卑的礼仪行为规定,建立了类似于朋友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D.材料二中“六艺”的含义与《诗经》“六义”不同,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同。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成为了创办私学、传播学术的先驱。
    B.官学失守、礼崩乐坏是周室衰微的部分表现,是周王室的不幸,却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幸事。
    C.《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证实了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D.先秦时期能够出现《论语》《孟子》等记载了有关教育思想的典籍,是与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

    材料一提及孔子以先秦典籍为教学材料,下列句子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B.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C.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D.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西周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