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之诗本乎情非设以为之者也是以有诗而无诗人迨于后世则有诗人矣。乞诗之目,多至不可胜应:而诗之格,亦多至不可胜品。然其于诗,类皆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夫设情以为之者,其趋在于干诗之名。干诗之名,其势必至于之袭诗之格而剿其华词,审如是,则诗之实亡矣,是之谓有诗人而无诗。
(节选自徐渭《肖甫诗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古人之诗本乎情非设以为之者也是以有诗而无诗人迨于后世则有诗人矣。
【2】材料中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在南朝钟嵘所著《____》和南宋严羽所著《______》也都有相关的阐述。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有诗人而无诗”的原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⑧;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⑨,死于罔罟⑩。今夫犛牛⑪,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 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⑪犛(lí)牛:牦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指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 “魏王” 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 “石” 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 :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 “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 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 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
八年,帝自西征嚣,至漆,诸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冘豫未决。会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议质之。援因说隗嚣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
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是时,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使各反旧邑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十三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授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诸种万余人悉降,于是陇右清静。
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县尝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稍定,郡中服之。视事六年,征入为虎贲中郎。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使各反旧邑/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B.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使各反旧邑/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C.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使各反旧邑/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D.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使各反旧邑/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玺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泛指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公文、命令等。
B.羌,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汉代羌人分布广,部落多。参狼羌,是羌人的一支。
C.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诸曹,犹言各部,亦可借指各部的官员。
D.虎贲,官名。皇宫卫队将领。汉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至唐始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深受皇帝信任。皇帝西征隗嚣,将领们认为王师不同一般,不应深入险地。马援为皇帝分析西征形势,皇帝坚定信心,挥师进攻,得以大败隗嚣。
B.马援具有战略眼光。他认为破羌以西的城池大都完整牢固,易于坚守,那里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水利灌溉通畅,战略地位重要,不能放弃。
C.马援作战成果显著。他抗击异族内侵,占据有利地形,夺取其水源草原,与其作战英勇果敢,迫使参狼羌逃到塞外,其余各部一万多人都投降。
D.马援善于治理地方。其施政注重总览大体,如果大族人家欺侮平民百姓,或者狡猾的羌人想聚众闹事,他作为当地太守,一定会亲自处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
(2)援辄曰:“此丞、缘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邀游。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命具汤镬,趋烹奴,号于众曰:“奴叛主者视此。”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①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②,卒。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 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②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B.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C.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D.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 “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 “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真富有正义感。元末盗贼四起,他聚集民众保护乡里;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他到元帅府状告他们。
B. 何真战功卓著。在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后,他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在反击熊天瑞的进攻时大胜,广东人依赖何真得以保全。
C. 何真识大体,顾大局。廖永忠奉太祖之命率领水军攻取广东时,何真到军门献上印章,并登记好所辖郡县的具体情况,奉上书表投降。
D. 何真归顺后受到了重用。大军征伐云南时,皇帝命令何真与其子何贵一同前往,不久又任命何真担任浙江布政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
(2)若窦融、李责力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 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让之 让:谦让
B.奢不能难 难:困难
C.妾请无随坐 坐: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且焉置土石
B.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君知其难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②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4)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 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乎?
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
B.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 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乎
C. 君以过劳成疾 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
D. 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锦帆泾所在的“吴”地,曾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即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
B. “不佞”,原指没有口才,也泛指没有才能,旧时多用来作为对自己的谦称。
C. “名山之业”,指可以在名山勒石记功的事业,多指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
D. “江郎梦中之笔”,传说南朝江淹少时,梦中有人授以五色笔,故文采俊发。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2)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
【4】依据文意简述文中出现的多重对比。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杂说
罗隐
珪璧①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②,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③,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④之恶,不以为非。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
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珪璧:一种玉器。 ②丝粟玷纇:丝粟,细小。 玷纇:瑕疵,缺点。 ③阜积甃盈:阜,山。 甍,井。 ④具体:全体。
【1】第一段以“珪壁”比喻___________,以“瓦砾”比喻_________。
【2】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
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3】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
【4】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庄子,名(____________),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___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________ 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________
③人处一焉________ ④人卒九州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 顺流而东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C.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D.又奚以自多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闻道百,以为莫已着者,我之谓也。
②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5】本文的特色之一是通过援譬设喻来说理,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之。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忱宇恂如,永乐二年进士。宣德五年,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注)。既毕,复费送部,往反资费,皆科充之。忱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开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征之故苏赋比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不能堪。时宣宗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民始少苏。历宣德、正统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忱尝言:“吴淞江畔有沙涂柴场百五十项,水草茂盛,虫多生其中。请募民开垦,可以足国课消虫灾”报可。其因灾荒请贷,及所陈他利病无算,小者用便宜行之,无所顾虑。正统九年,给事中李素等忱妄意变更,专擅科效。景泰元年,溧阳彭守学忱。明年礼部尚书杨宁言:“妄费罪乃在忱。”言官交章忱,请正其罪。景帝素知忱贤,但令致仕。忱性机警。三殿重建,诏征牛胶万斤,为彩绘用适赴京,言库贮牛皮,岁久朽腐,请出煎胶,归市皮偿库。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勒合:古代文书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B.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C.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D.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忱制定新法,解决欠税积弊。他上任后,召集百姓,调查税粮拖欠原因,得知豪户不肯交纳损耗费,就创设平米法,予以解决。
B. 周忱降低税额,纾解百姓困境。苏州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他就与况锺研究出官田租税减轻方案,使苏州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C. 周忱屡遭弹劾,被迫辞官退休。景泰年间,杨宁指摘周忱的罪行,谏议官也接连上奏请求定罪,景帝深知周忱贤能,只让他辞去官职。
D. 周忱处事机警,善尽腐皮之用。周忱建议用库存腐皮煎胶,而后买新皮入库,这既可解决建殿需要的牛胶问题,还能更新库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毕,复赍送部,往反资费,皆科敛充之。
(2)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