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人类源头。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风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养月,唯有美丽的嫦娘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官。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过朗朗的中国心。
    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为—在企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2分)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作者在第⑤段引人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3分)
    (4)通读全文,解释第⑥段中“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3分)
    (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