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生物死亡后,承载其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成为重建古生物演化史的重要工具。这一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受益于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古DNA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该领域奠基人斯万特·帕博开创性地解决了 DNA污染问题,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超净室,并设计出超净室工作规则。其团队据此重构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发现了丹尼索瓦人—首个仅通过古分子证据而确认的已灭绝古人类。
古DNA提取物中常含大量污染DNA,真正有用的DNA分子信息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科研人员用DNA摘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出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古基因组研究,目前超过2/3人类古基因组数据来自叫“1240k"探针组的捕获数据。该技术不仅使古DNA测序效率大大提高,还能有效从棘手样本中得到足够数据。典型例子是中国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我国南方温暖潮湿环境和酸性土壤不利于古DNA保存,使得这片区域的古DNA研究一度处于空白。得益于此技术,广西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在农业传播前,东亚和东南亚人群已有大量交流。
沉积物DNA分析是一种新兴古DNA分析技术,它可不依赖骨骼化石而从“土”中提取古生物遗传物质。此方法弥补了人类化石可遇不可求的缺憾,极大扩展了研究对象,打开了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2020年,中国科研人员从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中钓取35个样品的242,种哺乳动物和人类线粒体DNA,并使远古人类DNA得以富集。这些古DNA与遗址的骨骼遗存相印证,证实犀牛、鬣狗等动物的存在。这些古DNA还揭示该地四个地层有灭绝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这是首次在丹尼索瓦洞穴之外的地方发现丹尼索瓦人,是支撑其曾分布广泛的有力证据,
自2010年起,中科院建立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以古DNA技术为核心、主攻古人群基因组研究,并行开展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等衍生研究。2016年首次详细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2017年对田园洞人个体进行DNA测序,实现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最古老人类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2018年建立自动化实验平台,该平台实验速度快,精确度高,产量高,产出了系列重磅成果。例如,揭示东亚早期现代人的遗传多样性及长时间尺度下动态演化图谱;阐明华夏族群万年来的遗传连续性及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融合历史;明确以台湾岛阿美族和泰雅族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与福建内陆古人群同源。这些研究,更新、补充或修正了国际学术界相关学术假说,为阐明华夏族群的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选自邓涛《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古DNA领域研究情况的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帕博团队用DNA捕获技术获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首次确认已灭绝古人类。
B.通过对古DNA的研究发现,东亚和东南亚人群随着农业传播、开始大量地交流。
C.沉积物DNA分析技术,为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人群演化提供了新途径。
D.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我国科学家首次详细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遗传谱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
A.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家重建古生物演化史。
B.利用DNA捕获技术使科学家能够从棘手样本中提取到足够有用的DNA分子信息。
C.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与骨骼遗存相互印证,证明了丹尼索瓦人曾经广泛分布。
D.古人群基因组的研究为阐明华夏族群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提供了依据。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说明利用古DNA重建古生物演化史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B.第四段按照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中科院在古人群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C.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古DNA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及重要成果。
D.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将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表达得浅显易懂、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