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刚才的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周景王之无射也
B.送之至湖口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汝识之乎
(3)下列句子,句式为宾语前置句的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可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类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因“钟声”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