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期末 专项提高十二 古代诗文阅读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C)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无惑            谁,哪一个
    B.其闻道也先乎吾    本来
    C.师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D.是故贵无贱        没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欲人无惑也难矣
    A.凌万顷茫然
    B.古圣人
    C.师道不复
    D.句读不知
    (3)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
    A.那些儿童的老师,给予他一本书,让其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B.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
    C.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来谄媚奉承他。
    D.现在他们的智慧果然比不上这些人了,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这段文字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这段文字阐明了从师的主要途径。
    C.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等人的智力差别。
    D.这段文字指出了择师的主要标准。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大风浪不能也          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恰好
    C.与之噌吰者相应          刚才的
    D.噌吰者,周景王之也    “无射”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A.周景王无射也
    B.送至湖口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声义
    D.汝识
    (3)下列句子,句式为宾语前置句的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可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类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因“钟声”而得名。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易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令张良留    拒绝
    B.大行不细谨    顾及
    C.其怒          适逢
    D.沛公则车骑    留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令张良留谢       今君亡赵走燕
    B.公我献之         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C.闻大王有意督过   暴秦欲无厌
    D.拔剑撞而破       买五人之头而函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例句:沛公安在
    A.大王见臣列观
    B.何厌之有
    C.苟以天下之大
    D.戍卒叫,函谷举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刘邦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由此能看出刘邦生性多疑、能屈能伸的性格。
    B.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表明其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认为刘邦不足为患。
    C.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那一席话,体现其雄才韬略。
    D.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通过与刘邦的鲜明对照来烘托项羽形象。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难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妤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晩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而震志愈                  坚定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之      征召
    C.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所以
    D.以此之                    给予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A.侣鱼虾而麋鹿
    B.乃使其从者
    C.常以身蔽沛公
    D.虽大风浪不能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例句: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C.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D.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杨震早年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出仕,年纪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就举荐他做官,杨震屡次获得升迁,担任过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等官职。
    C.杨震赴郡途中路过昌邑,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出任昌邑县的县回令,王密在夜里送金感谢,但被杨震严词拒绝。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没有给家人提供富足的生活条件,只将清白的名声作为丰厚的遗产留给子孙。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