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罐 儿
    冯骥才
    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是靠他娘缝穷拉扯大的。打他能走的时候,他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他娘就死在了路上。他孤单一人,只能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这天下晌,他来到一个村子,想进村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扑面而来。这可是教命的气味!他赶紧奔过去,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
    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吗?拿罐儿来。
    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
    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
    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火上烧烧就有了。”
    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过去抓起泥来捏。可是他抽手抽脚,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火中烧,还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子放在木案上,给他盛粥。当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罐儿竟散成一堆碎块。
    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掉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他像是在自言自语。罐儿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罐儿很快烧成,老汉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
    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喝非唱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等他把热粥喝下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时做不好也没关系。”
    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他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着。
    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句儿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
    多少年后,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跌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都知道了。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
    磬,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村里一人,手艺极佳,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盞陶罐。他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年年都有,逃难的人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又过了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家家门口都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或“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从此,这小村就有了大名。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文章以“罐儿”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3)“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结合上下文分析“他”明白了什么。(3分)
    (4)最后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5)“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结舍儿的成长经历,谈谈个人应如何“修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