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材料二: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跂:踮起脚后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对于。
D.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孟子曰:“自若也”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孟母以刀断其织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划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
A.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
B.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
刻成功。
C.现在你放弃了学习,就一定会陷入奴役他人的处境,并且无法摆脱危险的困境。
D.孟子害怕了,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停息,把子思当作老师来侍奉,于是成为天下有名的儒
家学者。
(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一《劝学》中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为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同时指出积累、坚持、专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B.材料二中孟母以断织之举教育孟子不可荒废学业,体现了孟母的深明大义和教子有方,
也突出了学习对个人品德养成的关键作用。
C.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材料一着重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材料二则通过
具体事例强调学习对个人未来的影响,
D.材料一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与材料二中“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