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山东省职教高考一轮复习系统性期中考试语文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狙击 账簿 入场券 礼尚往来 B. 伫藏 惊蛰 拴马桩 沓无音信 C. 誊写 休憩 拗不过 陈词烂调 D. 瓦砾 装裱 黄土源 深喑其道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济南皮影戏_____的背后,是李家一代代人难以割舍的初心与热爱。
    ②为了防止信息被窃取或______,有必要制定安全对策,也有必要研发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
    ③读书加惠于人们的______是知识的增广,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A. 留传 篡改 不仅 而且 B. 留传 窜改 不仅 而且 C. 流传 窜改 一方面 一方面 D. 流传 篡改 一方面 一方面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B.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C. 议论文的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包括领袖言论、名人名言等) D.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一手拄着一支竹竽,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为了明天的实验测试能顺利过关,他已将要做的实验做了很多次了,只可惜 B. 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 C. 这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 D.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自然,其中有不少美好的的语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 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应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B. 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规划建设,使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C. 近年来,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 D. 他的巡护足迹走遍了夯错国家湿地公园的每一处角落.救治的野生动物更是不计其数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对下列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
    ②从古老的竹简到现代的电子书,书籍的形式不断演变,但它传递知识的本质从未改变。
    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书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所以,人们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⑤书籍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为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指引方向。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②③⑤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②①④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像山那样思考》选自《沙乡年鉴》,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 B. 现代女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抒情意味浓厚,展现了山里姑娘淳朴自爱的心灵。 C.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浪漫主义传统。 D. “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中的“科”是杂剧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用语。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翻腾,让你的心
    苞展开朵朵鲜花。
    B.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C. 走在三亚街头,你可能会发现身边的“蓝眼睛”比“黄皮肤"还要多,不同肤色的人们尽情嬉戏,说着不同的语言…… D. 时隔多年,再次相逢,我发现现在的他身材长高了不少,眼睛也变得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既写出了风雨的喧嚣,又写出了诗人的坦然和
    从容。
    B. “竹杖芒鞋轻胜马”,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C.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风雨中坚守自我、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D.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写出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认为人生不应被外在的风雨所左右。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孟哲
    纵贯南北、连通大江大河,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一批批的中国水利专家运用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它的诞生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行走在这片热土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脉搏.聆听到历史的回声。而其中,大运河作为一条承载着无数历史传说与记忆的重要水道,无疑是探索“何以中国”这一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线索。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它的建设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
    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它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大运河不只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无数的商船和客舟曾在这条河流上往来穿梭,带着各地的珍馐特产与多彩文化,将各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南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十年辛勤耕耘,传承万古风韵。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十年,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挖掘,它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十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得这条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年来,大运河的申遗过程及其后续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如今,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大运河不仅仅是文化载体,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十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们更加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何以中国”的答案将会愈发清晰。大运河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追问“何以中国”时,实质上探寻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何以中国”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与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大运河,这条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是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或许正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在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选自“人民网”2024年6月21日,有删改)
    (1)文章中提到大运河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的主要体现是( )
    A.传播文化价值,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价值,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B.促进经济交流,展现工程成就,丰富文化内涵,推动生态建设。
    C.连接南北地域,传承古老文化,激发民族精神,促进国际交流。
    D.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科技创新,传承水利技术。
    (2)作者认为“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或许正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最符合其依据的是( )
    A.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体现古代工程技术成就,见证历史。
    B.大运河承载历史传说与记忆,是探索“何以中国”的重要线索,彰显文化自信。
    C.大运河连接各地,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促进不同地域文化融合,传承民族精神。
    D.大运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中国发展理念。
    (3)文章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手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用排比,如“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增强语势。
    B.运用比喻,大运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把它比作文化桥梁,生动形象。
    C.运用对比,将大运河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突出其重要价值。
    D.运用拟人,“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赋予了大运河人的特点,亲切自然。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科学家发现神经元与血管之间新桥梁
    在神秘而复杂的人体中,大脑无疑是最为神奇的器官之一。它掌控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其精密的运作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不懈探索的课题。2024年1月3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贾洁敏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大脑的奥秘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们发现了架在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新桥梁”,即类突触(NSMJ).
    大脑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充足的血液供应,而血供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大脑功能以及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知道神经元和血管在大脑中密切相关,但对于它们之间具体的连接方式却并不完全清楚。贾洁敏团队采用大体积三维扫描电镜和光电联合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研究团队发现,穿支动脉血管并非如以往所认为的那样被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完全包裹。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观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原来,神经元可以穿过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的“漏洞”,直接与血管进行“对话”。这种独特的连接方式为大脑的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提供了新的途径。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血管周围神经元的轴突含有子、母突触前。其中,子突触前能够穿过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的“漏洞”,插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外围的基底膜,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成类突触。这个类突触就像是一座“新桥梁”,连接起了神经元与血管。
    那么,这个“新桥梁”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呢?首先,它为深入理解大脑的血供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星形胶质细胞对血管的调节作用上,而现在发现的类突触表明,神经元也可以直接参与到血管的调节中。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大脑中血液供应的调节机制,为研究大脑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次,该发现为开发针对此类连接的脑卒中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的。目前,对于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恢复血液供应和保护神经元方面。而类突触的发现提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连接来治疗脑卒中。例如,可以开发针对类突触的药物,促进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正常通信,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
    此外,这一发现也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启示。许多神经系统疾病都与血供异常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通过深入研究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连接机制,我们有望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方法。
    然而,这一发现仅仅是一个开始。要真正理解类突触的功能和作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后续研究。例如,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类突触的形成机制、信号传递方式以及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开展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验证针对类突触的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贾洁敏团队发现的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新桥梁”一类突触,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大脑的血供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开发针对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选自“人民网”2024年1月4日,有删改)
    (1)贾洁敏团队发现的类突触对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重大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揭示了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共同病因,为统一治疗提供可能。
    B.为理解大脑血供机制提供新视角,从而间接推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C.通过调节神经元与血管的连接,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D.提供了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全新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研究格局。
    (2)文章中“新桥梁"这一表述深刻反映出类突触的本质特征在于( )
    A.其作为神经元与血管独特连接方式,颠覆传统认知,开启研究新方向。
    B.它在大脑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C.为治疗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具体可行的策略路径。
    D.连接起大脑中不同细胞结构,对大脑正常运转起着决定性作用。
    (3)关于文章在阐述类突触的意义时运用的写作手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将传统研究与新发现进行对比,突出类突触的重要性。
    B.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引用了专家的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C.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将类突触比喻为“新桥梁”,形象地说明其作用。
    D.通过列举大量神经系统疾病实例,凸显类突触的广泛应用价值。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难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材料二: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跂:踮起脚后跟。
    B.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于:对于。
    D.孟母曰:“子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孟子曰:“自若
    B.积土成山,风雨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不如须臾所学也/孟子少也,既学而归
    D.不积小流,无成江海/孟母刀断其织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划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
    A.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
    B.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
    刻成功。
    C.现在你放弃了学习,就一定会陷入奴役他人的处境,并且无法摆脱危险的困境。
    D.孟子害怕了,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停息,把子思当作老师来侍奉,于是成为天下有名的儒
    家学者。
    (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一《劝学》中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为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同时指出积累、坚持、专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B.材料二中孟母以断织之举教育孟子不可荒废学业,体现了孟母的深明大义和教子有方,
    也突出了学习对个人品德养成的关键作用。
    C.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材料一着重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材料二则通过
    具体事例强调学习对个人未来的影响,
    D.材料一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与材料二中“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诗人舒婷向往"根,紧握在地下;            ”这样一种有坚实根基和感情交流的爱情。
    (1)“            ,水波不兴”既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也是作者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强调在学习别人的优点时,看到其缺点要加以改正。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

    15 . 把下面的长句,变为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意思不能改变。(3分)
    2024年10月11日在河南郑州启幕的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且为期三天的国际商品交易会吸引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余家企业参加。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6 . 下面是致远中学的一则通知,里面有四处内容或格式上的不当,请指出。(4分)
                                                             《关于举办校园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学校决定举办校园知识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活动时间为2024年10月20日。活动地点在学校礼堂。参与人员为咱们自己的学生,不用紧张。
    特此通知。
    此致
           敬礼
                                                                                                                                                                                                                                                                                     致远中学教务处
                                                                                                                                                                                                                                                                                    2024年10月15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把老钥匙
                                                  玉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找,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的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掬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①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⑩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以“一把老钥匙”为题的作用。(3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3分)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三婶的人物形象。(3分)
    (4)文章中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5)文章通过母亲寻找老宅钥匙、三婶送来老宅钥匙以及老房子面临拆迁等一系列故事,传达工怎样的深刻主旨?(3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一个破旧的木车轮被主人遗弃在角落里,它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了,非常失落。可是有一天,一位艺术家看到了它,将它捡了回去,经过一番精心雕琢,木车轮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放在展览馆中供人欣赏。
    木车轮一开始认为自己被遗弃就没有价值了,然而它却在艺术家的手中获得了新生,展现出了别样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价值,木车轮虽然不能再作为车轮使用,却以艺术品的形式发挥了其他的作用。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思考、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 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