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有的老艺人说:“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在京剧《阳平山》里,曹操站在山上观看曹将和黄忠、赵云在山下恶战,这座山就是用桌子来表现的。表现城门,用布画一个大致像城门的软景片子。《秋江》里的艄翁一支装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使观众觉得满台是一江秋水。如果把一条船扛到台上,那么,艄翁与陈妙常载歌载舞的“妙境”就将完全被破坏。“无可绘”的“神境”同样见不到了。
      但是,对于戏曲时空处理的虚拟性,不应强调得过于绝对。“出之贵实”这一面,还是不容忽视。即使道具,也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元帅升帐,有“三军司命”的大帐;县官升堂,有“明镜高悬”的堂匾;《空城计》有布城,以示城墙城门的存在;《武松打店》有“十字坡”的幌子,以意味客店的存在。《秋江》老艄翁划船,船是虚的,桨是实的;《拾玉锅》中针线、小鸡是虚的,玉锅却是实的。有些道具,则是半虚半实、半真半假的。例如杯、笔、灯,都是在和整个舞台艺术风格统一的原则下不可缺少的道具。但是喝酒时,杯子里并没有酒。由此可见,片面强调剧情环境完全带在演员的身上,那也会使戏曲的虚拟失去了生活的基础。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得好:“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缺乏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成虚假。虚拟不是目的,虚从实来,虚拟是为了更好地写实。
      戏曲运用虚拟手法,是有条件的。何者该虚,何者当实,主要取决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在这一出戏里可以虚多实少,在另一出戏里却不妨实多虚少,大可不必强求一律。戏曲舞台强调虚拟手法是对的,但也不必一概拒绝布景道具。《思凡》可以一点布景也没有;川剧《评雪辨踪》,一把椅子可以表示窑门,吕蒙正把身子一弯,朝里一钻,就算进了窑门;但越剧《红楼梦》里布景堂皇,华丽精致,同样大受欢迎。观众看后,觉得整出戏的风格依旧是写意的。河北梆子剧院在新编神话剧《钟馗》中,把写意与写实结合起来运用。天幕上的幻灯投影,虚中有实,实里透虚,同演员的表演互相映衬,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艺术对生活的虚拟无所不在,它处处注重“虚”的运用,并非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B.中国戏曲中的布景往往不追求“形似”,一桌二椅就可以象征金殿、衙门等各种事物,剧情环境靠演员就能很好地创设出来。
    C.“虚”“实”的比例要适当。《思凡》《评雪辨踪》《红楼梦》《钟馗》等例子说明“实”也有其作用。
    D.“虚”是无条件的,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虚”就能更好地“写实”。
    (2)下列例子中,不能体现中国戏曲“虚拟”的美学特征的一项是(  )
    A.京剧《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让观众惊叹不已。
    B.潮剧《陈三五娘》以富有潮州代表性的八大景色作为各场中的布景,秀丽精致,使人观之若见、见之生情。
    C.京剧《苏三起解》唱了几十分钟的戏,走了四百里路,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
    D.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织女,用碎细的台步,飘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摆动,给人以一种凌空蹈虚、冉冉而去的感觉。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帅的大帐和县官的大堂在舞台上是“虚”的,而“三军司命”和“明镜高悬”则是实的。
    B.表现“喝酒”这个场景时只需在演员面前摆上酒杯,不须倒酒。而在特殊情况下这“酒杯”这一“实”的也是不必有的。
    C.戏曲中的虚拟必须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做到“虚”从“实”来,而虚拟一旦缺乏生活基础,必然会“浮”起来。
    D.马少波所说的“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进一步强调了戏曲艺术中“生活基础”与“艺术虚拟”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