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潍坊市工业学校 高三一轮模拟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 (zhòu) 拾(zhí) 包(zā) 发(xiào) B. (jiè) 龉(jǔ) 针(biān) 良不齐(xiù) C. 细(xiān) 打(yànɡ) 牙(zī) 出头面(lòu) D. 然(kuì) 沉(nì) 追本源(shuò) 运而生(yìn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蹒跚 联袂 妄自菲薄 走头无路 B. 扬常而去 凋敝 出其不意 忐忑不安 C. 莫衷一是 宣染 缉私 拖沓 D. 仗义执言 鬼斧神工 嬉戏 蝉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语言使用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交际       ,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力争做到准确得体。
    ②几天没出门,         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③是的,罗丹所追求的        形体上的丑陋,        内心的深度,是内心世界的某种状态在形体上的一种如此强烈以至使形体变形的反映。
    A. 场所 偶然 并不是 而是 B. 场合 偶然 并不是 而是 C. 场所 偶尔 既是 既是 D. 场合 偶尔 既是 也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 B.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迈出去,听话。” C. 光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D. 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入世历程表明,发展与开放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彼此成就。 B. 由于同事们无私帮助,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C.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D. 为了适应工作重点,我院建立和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 她并不是真正关心矿上的生产,上次来,就只在选煤的地方,看了一遍。 B. 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 C. 这些伪劣的药品,酿成种种惨剧,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 那个小伙写的前几篇文章都不怎么样,只有这篇《等秋来》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边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听得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
    ②常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去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
    ③我喜欢听市声。
    ④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地吹着常春树,还存一点电车的韵味。
    ⑤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驶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
    A. ③①④②⑤ B. ④②⑤③① C. ③②①④⑤ D. ③②④⑤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即国风,是宫廷乐歌。 B.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 C.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D.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关于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求职信的格式一般分为标题、称呼、正文、附件和落款五部分。 B. 便条是一种最简便的书信,它字数少,不用信封,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 C. 一则广告的成功与否,广告标语举足轻重,所以拟写广告标语要构思巧妙,有感染力,必要时多使用夸张手法。 D. 写调查报告关键是要如实反映情况,所用材料要有点有面,不要以偏概全。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龙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A. 前两句着力刻画林中鸟儿鸣声的自由婉转,以及它活跃在山林中的逍遥形象。 B. 第三、四句以笼中鸟儿不幸的遭遇做对比,转而议论。 C. 此时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画眉鸟比喻自己无法挣脱生活的羁绊。 D.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在写画眉鸟的歌声外,还流露出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用有着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修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有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是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以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是正义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中医药学伴随中国古老的社会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药物,运用从生活、生产实践尤其是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而探索、总结和积累医疗技艺和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点。同汉字因保留了原始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因而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独具特色一样,中医药学也因为直接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来,而同样独具特色。
      最能体现中医药学的哲学建树的是其整体恒动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
      天人一体观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人相应”论,在中医药学上的运用和反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是个整体,而人则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二是认为人自身也是个有机整体。
      整体恒动观是指在人是个有机整体的前提下,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在患病过程中则又互为因果。相互制约。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充满朴素物本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的。
      理论上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特征,乃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所谓“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就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身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名声,訾【1】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2】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的这段话,把中医药学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理论特征,表述得淋漓尽致。
      诊治上的辨证论治原则,是对相应时代所不断发展着的悟本主义和辩证法在医疗实践上的运用。“辩证”就是在“四诊”即望神观形、听声嗅味、察颜问病和按诊切脉的基础上,在整体观念、四诊和参等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内外征兆方面入手,了解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探明并抓住病根,然后审因论治。具体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论证”和“热病辩证”。
      临床上集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为一体的特点,也充满深刻的哲理。诸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三因制宜和布阵用药中的“八略”立法、“八阵”制方等等,无一不渗透着辩证法。而在具体选药配方中的辨析药性、熟知药味、明晓归经、炮制适度、配伍确当、药量相宜、煎煮得法等等,无一不是对辨证法等哲理的灵活运用。
      中医药学所蕴含的哲理远不止这些,诸如自然观、物质观、运动观、整体观、联系观、时空观、矛盾观、系统观、调控观、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认知观等众多方面,无一不在。
    注:【1】訾(zǐ):说人坏话。 【2】瘥(chài):病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医药学的哲学建树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整体恒动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
    B.“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八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理论特征。
    C.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热病辩证是其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D.“八略”立法、“八阵”制方等布阵用药以及辨析药性、熟知药味等选药配方均体现了中医在诊治上的特点及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药物,借助生活、生产实践经验来探索、总结和积累医疗技艺和方法,这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点,也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B.汉字因保留了原始的象形文字特征而独具特色,中医药学则因直接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来而独具特色,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C.中医药学“治病求本”,但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急病采用治标的方法,对缓病采用治本的方法,这也是辩证法在中医临床上的运用。
    D.中医药学伴随中国古老社会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其哲学建树以朴素的物本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既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又是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这是中医药学根据天人一体观提出的观点,也是中医药学提出整体恒动观的前提。
    B.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之间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影响着人的健康情况。
    C.在孙思邈看来,不能以慈悲为怀,没有恻隐之心,不为病人着想,贪图名利,计较个人得失,顾虑个人安危,妄论是非,自夸自许者是无法成为医生的。
    D.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病变部位、原因及性质,抓住病根,最后审因论治,这就是中医药学辨证治疗的基本过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志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举酒客 致意,引申为劝酒
    B.纵一苇之所 好像
    C.万顷之茫然 越过
    D.正襟坐 端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苏子愀 何为其
    B.侣鱼虾友麋鹿 耳得之为声
    C.此非曹孟德诗乎 惟江上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寄蜉蝣天地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来说,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3分)
    1、彤管有炜,             
    2、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5、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今天中午,李四在操场上拾到一只黑色小背包,内有钥匙、纸巾、手套和小个钱包,小钱包里有现金160元和一张饭卡,请你替李四写一张招领启事贴在学校失物招领栏内。(4分)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请从以下6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义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50个字。(3分)
       月色 清辉 思绪 遥远 故乡 大雁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我在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然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是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派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分)
    (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②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4)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5)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3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当代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这样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用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