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三册 第七单元 同步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 (yóu)    慰(jiè)    踌(chú)    膨(zhǎng) B. (shuò)    (bào)樽    ( shī)酒    (ào)恼 C. (tiǎo)    (qiǎo)然    咳( sòu)    木(nà) D. (hè)    舳(lú)    椭(tuǒ)圆    (wěi)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 淳朴    智惠    全神惯注 B. 线条    决择    众判亲离 C. 诊断    遁辞    溘然长逝 D. 遗相    老茧    走头无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
    ①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的统计,________2012年1月,中国网民已经达到六亿人。
    ②毋庸________,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③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造资源,________可用于科研、军事、医学方面,________可用于通讯、教育、宣传等方面。
    A. 截至    质疑    不但    反而 B. 截至    置疑    不但    而且 C. 截止    置疑    不但    反而 D. 截止    质疑    不但    而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我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无言之美”。 B. 他喜欢吃苹果、桃子、西瓜、黄瓜等水果。 C.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D. “啊,”洪民一本正经地说:“我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为时太晚。  B. 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各奔东西了。 C. 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D. 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串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了。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 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 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C. 黄昏时分,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 D. 现在许多小学允许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下列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      )
    A. 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比喻) B. 他大声说:“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但愿我根本没有把它钓上来。”(比喻) C.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比拟) D. 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夸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其中不乏误解与偏见。________,________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________。“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 ②③①⑤④ B. ③④②①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③①②④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B.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C. 古时男子18岁行成人礼,称为“冠礼”。 D. “千乘之国”指的是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A. 上阕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 下阕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 “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 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Q”,赵太爷怯怯地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地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
    (1)下列对赵太爷招呼阿Q为“老Q”,而阿Q却不理睬的理解有误的是    (      )
    A.赵太爷以为阿Q真的已经革命了,所以对阿Q陪着小心奉承起来。
    B.赵太爷一反常态,主动招呼阿Q,表明地主阶级在革命风暴到来时的惊恐和胆怯。
    C.阿Q从来看不起赵太爷,现在革命了,赵太爷低声下气喊他为“老Q”更觉得不屑理睬,这充分表现了阿Q的自发的革命意识。
    D.阿Q长期受赵太爷鄙视,不会想到赵太爷主动招呼他,所以没有理睬,这反映了阿Q自感社会地位低下的心理。
    (2)对文中画线句中“现在”后的省略号,所反映的赵太爷的心态,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
    A.赵太爷意在恭维阿Q:你要“发财”了。
    B.赵太爷意恳求阿Q:你总要顾念我们是本家吧!
    C.赵太爷意在向阿Q探询:你真的革命了吗?
    D.赵太爷意在希望阿Q:你革命千万不要革到我头上。
    (3)对文末画线句分析最合理的是    (      )
    A.大家见阿Q真的革命了,心里更加恐惧不安。
    B.大家没有从阿Q的口里探听到什么口风,都很失望。
    C.阿Q“自去”了,弄得大家十分尴尬,哭笑不得。
    D.阿Q看不起他们,大家都觉得伤了脸面,十分气愤。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难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了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肘候,人们通过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日:“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沛公之樊哙者也    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右边担任车夫、警卫的人
    B.杀人如不能      列举
    C.为大王不取也    敬辞,私下里
    D.遣将守关者      故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古今同义的是    (      )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B.备他盗之出入与
    C.将军战,臣战河南
    D.坐,沛公起如厕
    (3)下列句子中,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是    (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此其志不在小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亚父者,范增也
    (4)对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是    (      )
    A.樊哙在席上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仅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是明显不一样的。
    B.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斥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D.樊哙在席上讲话与刘邦的话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1)__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2)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________。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
    (4)花开堪折直须折,________________。
    (5)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仿照下面这段话的句式,利用提供的材料,仿写一段话。
    没有语文老师的博学多才,没有数学老师的端正严谨,没有英语老师的风趣幽默,没有音乐老师的和蔼慈祥,我们的班级将失色不少。
    材料:李白——洒脱豪放  杜甫——沉郁顿挫  玉维——诗中有画  李商隐——情深词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难

    16 .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
    针对这一现状,某班级准备就“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利大于弊,反方认为弊大于利。假设你是其中一方,在辩论会上,你会如何陈述本方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一,一;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倘着一个锦皮袋。
    (1)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水浒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段的情节(不超过10个字)。并写出与武松有关的另外一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扑”“掀”“剪”三字描写了老虎怎样的特点?这对刻画武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闪”和“躲”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塑造武松这个打虎英雄,主要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