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 曲(juǎn) 笑(yè) 须(yú) 目结舌(chēnɡ)
    B. 唤(zhào) 气(fēn) 意 (qiè) 力能鼎(kánɡ)
    C. (pōu) 做(kē) 离(jiān) 相以沫 (rú)
    D. 发(cù) 唱(hè) 糟 (tà) 惟妙惟(xiào)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秘诀 奢侈 教诲 心旷神怡
    B. 租赁 明媚 婆娑 鬼斧神功
    C. 诀择 半晌 顷刻 惊心动魄
    D. 渊源 慰籍 雾霭 假公济私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二十多年来,丁晓兵把对国家的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      于他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
    ②作者把这种深厚的感情 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 _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A. 渗透 贯注 只要 就 B. 倾 注 灌注 即使 也
    C. 渗透 灌注 即使 也 D. 倾注 贯注 只要 就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雷雨》在情节设计,人物刻画,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B. 在学校时代,他关心学业,离开学校,他关心职业,有了职业,他关心事业。
    C. 亲情是根,“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D. 咱们学校的社团开始招纳新人了,你打算报文学社团呢?还是报书法社团?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这次比赛中,中国女排,又一次战胜古巴队,夺得冠军。
    B. 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不可强求。
    C. 他们两个虽然不是夫妻,但是一直,双方都很讲礼貌。
    D. 某些同学总对上课玩手机,认为只要不打扰别人就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中华儿女自古敬仰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家国天下等爱国行为和精神。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①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
    ②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气节
    ③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的凛然
    ④万步炎“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担当
    ⑤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⑥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④①③②⑤⑥ C. ③④②①⑥⑤ D. ③①②④⑥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诗经》分为“风、雅、颂、赋、比、兴 ”六部分;《琵琶行》是歌行体古诗。
    B. 肖复兴的散文《永远的校园》感人至深;谈歌的散文《绝品》耐人寻味。
    C. “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乞骸骨”是指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
    D. 古时男子18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古时到尊者前敬酒致辞祝颂叫上寿。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眼前同时出现。
    B.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C. 山间云雾缭绕,瀑布直流,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水墨画。
    D. 洪水中的群众们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是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A. 开头四句,通过“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等物象,营造出雄伟、苍凉的意境。 B. 中间四句,诗人从对战争的叙说转为对关山月的描写,揭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 C. 最后四句,用一个“苦 ”字,表达了征人征战生活的艰苦和思家而难归的悲苦之情。 D.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意思 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唯包容才能 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1)下列对原文第②③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也可以用它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模式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D.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都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和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而且其他各家也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包容度很大。
    B.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唯有包容才能百川汇海、不断壮大。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都有体现。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据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方案,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其后,中国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载人登月将通过两次发射来完成,即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月面着陆器。
    随后,月面着陆器将下降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航天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完成既定任务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 回地球。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成为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科研站的建设将按照3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自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以来,中国的探月之路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2013年升空的嫦娥三号携带着“玉兔号”月球车,实现了落月梦想;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月球背面软着陆……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把1731克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持续创造丰硕的研究成果。2022年9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上的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这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上新矿物的国家。
    在载人登月之前,中国还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详查,争取能够在月球南极找到水;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利用试验验证,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或将作为飞向更远深空的探测中转站。
    值得一提的是,探月探测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将持续进行。例如嫦娥六号任务和小行星探测任务将提供搭载平台和载荷资源的机会。而国际月球科研站将由中国联合多国共同建设。今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了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联合声明,双方将在国际月球科研站论证、工程实施、运营和应用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1)下列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A.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上已经建成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B.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将按基本型、完善型、应用型3个阶段分步实施。
    C.国际月球科研站作为飞向更远深空的探测中转站已具备长期自主运行能力。
    D.国际月球科研站将由中国独立建设,同时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持续进行。
    (2)下列对“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方案”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等技术。
    B.中国载人登月将通过两次发射来完成,也就是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C.中国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推动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
    D.在完成既定任务以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并携带采集的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了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
    B.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人类月球背面软着陆。
    C.嫦娥五号探测器把1731克月球样品带回了地球。
    D.嫦娥六号首次实现了月背采样的返回任务。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 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③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B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C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⑤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秦贪,其强 辜负
    B.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出使
    C.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助词,的
    D.此知之,故欲往 介词,在
    (2)下下列对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君何以知燕王(状语后置句)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
    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是( )
    A.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B.我曾经犯了罪,私下里想逃跑到燕国。
    C.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D.如果赵国交出了和氏璧,而秦国不按照约定给予赵国城池,那么受益的是秦国。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①②段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对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B.第③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为蔺相如的出场做铺垫。
    C.第④段在赵国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引出缪贤对蔺相如的推荐,表现出了蔺相如的才能。
    D.第⑤段中蔺相如的合理分析显其高见,奉璧入秦见其担当,侧面表现赵王的无奈和无能。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 。
    (2)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
    (3)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5 . 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3 分)
    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6 . 下面这封证明信格式上存在四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4分)
           XX 职业学院领导:                                                                                                                                                            孙思源同学系我校2020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于2020年9月至 2023年7月在我校学习。特此证明。                    此致                                                                                                                                                                                敬礼                                                                                                                                                                                                                                                                                                    2023年9月16日                                                                                                                                                        东山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老师!老师!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开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忆旧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 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文化。乡村其实最为明晓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能带来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所必需。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枯荣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他写的一本名为《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读下来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如流水般在干涸的沙地上蜿蜒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头发白了;我们步入中年了,老师身体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 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早已忘却的过往。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教语文。在一个酷暑天,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令人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要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闲置,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还反问老师,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又有什么错?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口无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在这次见老师时,面对这位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才执意地告别离去,不无快 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工作在外,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虽然他一生坎坷,到了年老,却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衍出一片树木林地。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起身;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 口看他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行走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说不出他哪儿不凡,可就是觉得他不凡。也许这个世界本身,是凡人才拥有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1)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第⑤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2分)
    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过着忆旧的生活。
    (3)文中的张梦庚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3分)
    (4)文章的标题“老师!老师! ”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3分)
    (5)文章第⑦段说“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结合 文章内容,简述“我 ”因为什么事内疚?这篇文章中的“我 ”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邱军强,18岁从工业学校毕业,成为泵阀车间的一名学徒工。尽管学历不高、起点较低,但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攻克了困扰行业内的一个个“卡脖子 ”难题。
    成长,就是一场和自己的较量!不认输,不服输,一切才皆有可能!
    请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 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