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超然中学 高三一轮模拟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年五 载歌舞 小说连资料 B. 百战不 指日可 感恩德 严惩不 C. 若晨星 寥无几 荒绝伦 未雨绸 D. 泣不止 笔耕不 风姿脊梁骨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朴素 揣摩 脉搏 变本加利 B. 赝品 宣泄 枉费 富丽堂皇 C. 撕杀 题纲 徇私 略见一斑 D. 膨涨 亲昵 抉择 火中取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  )
    ①我最近在____去年所写的杂文,拟将被删削的、被禁止的全部加进去,另行出版。
    ②中国足协____ 王俊生发表声明,决定不再聘用英国人霍顿为中国男足主教练。
    ③今天______遇见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真是喜出望外。
    A. 收集 受权 偶尔    B. 收集 授权 偶然 C. 搜集 授权 偶然    D. 搜集 受权 偶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是(  )
    A这一仗打得真是艰苦卓绝,直到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才算,取得小胜。
    B.书面语和口语相互制约,书面语经常从方言里吸收营养,它不能脱离口语“”。
    C.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他感到在排兵布阵上
    D.节日里,商店门口张灯结彩,街上行人和车辆,一派热闹景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他的节奏、他的理念,超越了大多数人所以容易产生争议;有争议,说明受关注;有争议,说明他人气旺。 B. “让我感激的是老师们对我那么好,现在我对学校很有感情,”小杰说:“因为我在这里能够时时感到成长的力量。” C. 这组策划报道正处于植树季节,时效性强,“用数据说话”,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号召力——号召市民投身到护绿建绿的队伍中来! D.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常驻伊拉克新闻机构 ——新华社的首席记者,聂晓阳新近出版了一本深入解读伊拉克现场报告《为历史流泪》。(中信出版社出版)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看了新时期英雄李向群的动人事迹,对我启示教育很大。 B.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过多吃糖不仅会诱发儿童肥胖症,还能导致儿童贫血、消瘦。 C. 文章以分段的形式,把作者所想象得到的、所观察得到的、所感受得到的生活碎片,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连缀成一个艺术整体。 D. 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既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百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 ②①⑤③⑥④⑦ B. ①⑤②③④⑦⑥ C. ⑦④②①③⑥⑤ D. ①⑤③⑥②④⑦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黍离》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将忧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B.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C. 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汉书》、班固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 《我很重要》的作者毕淑敏和《我的四季》的作者张洁都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各句加点的敬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生光临,甚感荣幸。 B. 明早您在等候,我准时前往请教。 C. 下午四点,我陪同来访的外国友人拜访您的。 D. 他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山区小学十余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0 . 对下面《红梅》一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1)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2)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起初,仿生学单纯以生物的结构和器官为目标,设计生产出如“电子蛙眼”“雷达”等人造传感器,“叶桥”“薄壳穹顶”和“机械手”“鲸形舟”等仿生器械。但这些设计与生物的结构和器官相比,不但笨重,反馈功能也逊色。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生学家已经造出极小的“神经元”和机器灵敏的遥感仪器。  
      进入90年代,很多仿生学家的视点,已向生物材料仿生转移,因为生物合成材料时,技能高超,方法简单,材料性能优异。例如,人造的防弹纺织材料,要在高温、高压的硫酸中生成。制造条件极其苛刻。而蜘蛛却能在常温、常压下,以水为介质,抽出比防弹材料还要坚韧许多的蜘蛛丝,且不会带来环境问题。科学家一面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研究生物材料的细微结构,一面了解天然的制造方法,以便人工模拟制造出高性能的新材料。  
      科学家对比了人造材料与生物材料的组织方法,发现生物组织材料,是原子排列成分子,再由分子装配纤维、晶体一类中间成分,再形成各种组织,且在每一步骤都有精确的生物遗传程序控制,做到天衣无缝。而人在生产复杂材料时,最多由分子进行化学键的结合,与生物组合相比,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材料仿生的目标是要学习生物的方法,生产出高性能的材料,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要破译生物制造材料的全部秘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仿生学家的最终目标是要制造出分子机器,用它去进行一切物品的自动化生产。 
    (1)第二段中说“制造条件极其苛刻”这个“条件”是(  ) 
    蜘蛛需在常温、常压下,以水为介质,抽出坚韧的蜘蛛丝。  
    B.需要在高温、高压的硫酸中生成。   
    C.需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研究生物材料的细微结构。  
    D.需了解天然的制造方法,以便人工模拟制造出高性能的新材料。  
    (2)文中“天衣无缝”这个成语比喻的是(  ) 
    A.生物材料的组织方法,每一步的衔接都很精确。  
    B.生物组织材料,从原子排列到分子装配,都有遗传程序控制。  
    C.生产这些复杂的材料,最多由分子进行化学键的结合,有遗传程序精确控制。 
    D.生物材料制造的每一步骤,都被生物遗传程序控制得很精确。  
    (3)选出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  ) 
    A.生物材料的制造条件十分苛刻,但生产这些材料的方法却比较简单。 
    B.人造材料与生物材料组织方法并不相同,后者步骤精确,由遗传工程控制,做到天衣无缝。 
    C.材料仿生的目的是要生产高性能的材料,用分子机器去进行物品的自动化生产。 
    D.生物组合材料,可在常态下进行,虽然材料复杂,但组合方式十分简单。
    【考点】 科普阅读 【难度】中档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嫌怨,隔阂
    B. 若入前为寿 寿:祝寿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 ,使……跟从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下列句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籍何以至此?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果地震陇西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者有小人言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
    B. 因击沛公坐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
    C. 若属皆且所虏 君王人不忍
    D. 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宁许负秦曲
    (4)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本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开始很平和,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使气氛趋于紧张。
    B. 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C. 当时宴会在军帐中进行,座次按古代室内礼仪活动形式安排,以坐在东面为尊。
    D.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即出于此。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
    (1)古来圣贤皆寂寞,               
    (2)人生如梦,           
    (3)故不积跬步,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从“鸟、山、月、田、火”五个字中,任选两个字,根据示例,仿写句子。(3分)
      中国的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飞奔的骏马,给人以进取的力量;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蒙蒙的细雨,感受到润物无声的精神;
    一个       字,让你仿佛看到了                              
    一个       字,让你仿佛看到了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指出下面求职信中内容和格式上的错误并改正。(4分)
      XX公司:
      您好!我是北方大学计算机业的莘莘学子,成绩优异,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浏览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联系。
    此致
      敬礼
               求职者:张小鲁
               2021年12月20日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摸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我一直在照管家畜。”他解释着。
      “喔。”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呐。”
      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是些什么家畜呢?”
      “好几种,”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没有办法,我是不得不和它们分开的。”
      我注视着这座浮桥和这块看上去像是非洲土地的埃布罗三角洲,心里揣摩着还有多久敌人会出现在眼前,也一直留神地听着是否有不测事件发生的联络信号声。而这个老头仍然坐在那里。
      “是些什么家畜呢?”我又问他。
      “共有三头家畜,”他解释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一定要同它们分开吗?”
      “是呀,因为炮火呀!队长通知我离开,因为炮火呀!”
      “你没有家吗?”我问的时候,举眼望着浮桥的尽头,现在只有最后几辆车子正沿着河岸的下坡,疾驰而去。
      “我没有家,”他回答说,“我只有我刚才说过的那些家畜。当然,那只猫没有问题,它会照管自己的,可是,其他的牲畜怎么办呢?”
      “你的政见怎样?”我问他。
      “我毫无政见,”他说,“我今年76岁,刚才走了12公里,现在已经寸步难行了呀。”
      “这里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我说,“要是你还能走的话,你就到去托尔萨的叉路口公路上,那里还有卡车。”
      “我等会再去。那些卡车往哪里去呀?”
      “朝巴塞罗那方向去的。”我告诉他。
      “那个方向我没有熟人,”他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他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地望了望我,似乎要谁分担他内心的焦虑似的。然后说:“那只猫没有问题,我心中有数,不必为它担心。但另外的几只,你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嗯,它们可能会安然脱险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罗,”我说时,又举目眺望远处的河岸,现在连车影也没有了。
      “我是因为炮火,才不得不离开的。而它们,在炮火中怎么办呢?”
      “你有没有打开鸽子笼?”我问。
      “打开了。”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对,对,它们会飞的。……但另外的牲畜呢?唉,最好还是不去想它们吧。”他说。
      “要是你已经歇得差不多了的话,应该走了。”我劝着他,“站起来,走走试试吧!”
      “谢谢,”他边说边挣扎着站起来,但身子一个摇晃,朝后一仰,又跌倒在尘土中了。
      “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时,他说话的声音单调、刻板,也不是在对我说,“我一直就是照管家畜的。”
      此时此刻,我对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那是复活节后的星期天,法西斯军队正朝埃布罗推进。阴霾的天空中,云幕低垂,一片灰暗,连敌人的飞机也无法上天。
      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
    (1)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人们纷纷逃离故土,为什么老人却一直坐在桥畔?请分点概括。(3分)
    (2)当老人回答“从桑·卡洛斯来的”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属于什么描写?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4)小说中桥畔的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分点概括。(3分)
    (5)你怎样理解文末“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这句话的含义?(3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
    (2)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