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一册 单元同步训练21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
    船出了①( kuí)门,忽然落进了另一个天地.②(kóng)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③( jiā)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④(zhì)云霄,有的横⑤(zhěn)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⑥( jì)逝。
    A. ①③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
    A. 连绵起伏    耸峙云霄    暗然失色    华丽词藻 B. 惊心动魄    毫不含糊    横枕江面    不可端睨 C. 不盈不溢    燧木取火    荜路蓝缕    凭舷眺望 D. 江水滔滔    摧山坼地    步履维艰    三峡无恙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
    ①我凭舷眺望,江水________,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就谈不上________作品。
    ③预算即使制定得再_____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A. 茫茫    品味    正确    B. 滔滔    品位    准确 C. 滔滔    品味    准确 D. 茫茫    品位    正确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他每天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B.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C.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这本书讲述了一群优秀青年的学习和生活的故事。 B. 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 C. 登上高峰,俯瞰山脚,他们,心潮澎湃。 D. 近年来,浙江水军名扬天下,孙杨、吴鹏等泳坛名将在国内外赛场上,屡创佳绩。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B. 银监会将出台房地产调控信贷。 C. 近6000余名杭州志愿者将服务2019年春运。 D. “公费研究生”消失是时代的进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      )
    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储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应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应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 ③⑤②④①    B. ④⑤①②③ C. ⑤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是    (      )
    A. 同学请你看电影,你恰好有事,说:“真可惜,我有事不能和你一起去。谢谢你的邀请。” B. 农民王大爷对来访的客人说:“您走好,我留步了。” C. 李明同学在主持班会时说:“林良同学的发言抛砖引玉,对我启发很大。” D. 小齐丢了一本书,他在寻物启事中写道:“谁在教室捡到了我的书,抓紧时间归还。”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9 . 填空。
    (1)三峡全长193千米,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________________,轻舟已过万重山。
    (3)即从巴峡穿巫峡,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时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欹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________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________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________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者、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喳喳地发议论,________上前拉一把。________,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①清谈者,②有酣睡者,③有摇头者,④有叹气者,⑤有彷徨者,⑥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旱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      )
    A.都  却    但  而且  于是   
    B.都  但    却  甚至  然而
    C.却  并且  还  甚至  终于
    D.却  并且  还  而且  然而
    (2)下列对第二段中“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的独木船。
    B.这是因为周秦时代的船要比南宋时代的船简陋得多。
    C.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一般的人很难穿过三峡。
    D.这句话是说明在当时要穿过三峡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不切实际。
    (3)第三段中说:“折回的和遇险的________为探明三峡的全程尽了力,________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这里的“精神负担”具体指什么?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自己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再一次失败。
    B.穿越三峡可能要以生命作为代价。
    C.如果失败自己就不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
    D.各种各样的舆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4)下列对第二、三两段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由《巴船下峡图》,人们可以想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穿越三峡的时候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B.作者写《巴船下峡图>用的是描写的手法,主要目的是突出南宋时代比周秦时代条件好得多。
    C.第三段中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对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两个“第一个”的内涵是相同的。
    D.这两段的思路是由物质到精神,第二段强调客观条件的简陋,第三段突出主观上的拼搏,两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5)下列对文段中加序号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
    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摇头者”“叹气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
    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而“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
    (6)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选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这句话应是    (      )
    A.历史的脚步停不住。    
    B.行程艰难,但历史还是照样向前。
    C.历史前进中有些无脊梁的人。    
    D.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a处画线句子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