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超然中学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抖(zhàn) 混(xiáo) 引高歌(háng) 如法制(pào) B. (héng) 灭 (qiān) 不卑不(kàng) 入不出(fū) C. 懂(méng) 然(kuì) 挥斥方(qiú) 纵横驰(chěn) D. 持(jīn) 执(niù) 强不舍(guō) 揉造作(jiǎo)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题纲 须臾 沁人心脾 意扬顿挫 B. 痊愈 绣钝 汗流浃背 兴师动钟 C. 誉写 骸骨 千锤百练 没精打彩 D. 拖沓 辍学 相濡以沫 废寝忘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是(  )
    ①加拿大一年一度的商业捕杀海豹活动_______国际社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②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防止灾区疫病流行和水源污染已经到了    的地步。
    ③美好的东西常常产生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而舒适的环境,    有利于事物的成长,    未必有利于其品质的提升。
    A. 遭受  刻不容缓  即使/也    B. 遭到  迫不及待  即使/也 C. 遭到  刻不容缓  虽然/却     D. 遭受  迫不及待  虽然/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这儿的书真全,什么诗歌啊,小说啊,报告文学啊,全有! B. 中国每年人均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 C. 记者一走进售票处,马上就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D. 他们帮助农民打井、收麦、积肥、修建礼堂……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有人不愿在思想艰苦上花气力、下功夫,对科学理论,只求字面上理解,没有从实质上把握。 B. 回顾方舟子十年打假,各个领域基本上杀遍,四面出击,替天行道,常常处于的局面。 C. 5年前,南京发生了著名的“彭宇案”,近年来,此类事件也有发生,弄得。人们不禁耍问:“路遇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 ” D. 作为学生,有了认真求学的态度不一定就能掌握全部渴望了解的知识,因为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我们要敢于,求学于书本,求教于师长、求解于实践。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B. “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C. 人民币升值无法扭转美国对华外贸逆差,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区域重点转移所决定的。 D. 这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物品和书籍。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 ②①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④②③① D. ①④③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司马迁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史记》记叙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C.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著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 D.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③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剥削阶级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 ①借喻②明喻③明喻④暗喻 B. ①借喻②拟人③借喻④借代 C. ①借代②拟人③夸张④借代 D. ①借喻②明喻③夸张④暗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 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 “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 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 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是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②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受形式, 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③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纪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 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2)第②段中“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最先提出“三手烟”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他们首先发表了“三手烟”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附着在人的身上,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伤害到长时间处于这样环境下成人的呼吸系统。后来研究证明,“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在不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特别是孩子不在家时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如果在室内吸烟,开窗或开风扇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即使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旦人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就很有可能引发肺癌。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更大;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人;婴幼儿和儿童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他们的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婴幼儿的烟民父母无论在何处吸烟,烟叶、烟雾中的有害颗粒物将吸附在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当与自己的孩子亲密接触有害物质就会侵害到孩子们;如果哺乳的母亲吸烟,香烟的有害物质会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给他们带来危害。
    (1)下列对“三手烟”的定义,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
    B.“三手烟”是指在吸烟过程中从烟里散发出来,而后残留在室内物件或人的身体表面的有害物质。
    C.“三手烟”指的是吸烟时所释放的悬浮在空气中的烟雾,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衣服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
    D.如果哺乳的母亲吸烟,香烟的有害物质会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给他们带来危害。
    (2)下列对“三手烟”的危害,理解正确的是(  )
    A.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残留的有毒物质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B.长期与“烟民”一起工作,即使不吸烟,得肺癌的概率要比不受烟草侵害的人高3倍。
    C.吸烟的人到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不在家时吸烟,这都是防范“三手烟”危害的有效措施。
    D.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低于成人。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国“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最早发表“三手烟”对成人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
    B.如果在室内吸烟,通过开窗或开风扇也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
    C.“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
    D.由于儿童的体重、发育状况与成人不同,又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并且经常与父母亲密接触,因而他们成为“三手烟”的最大受害者。
  • 题型: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下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亦颇识之分矣 舍生就死
    B. 私心有所不尽 愤恨、怨恨
    C. 上计 黄帝,传说中我国远古的君王
    D. 亦欲以天人之际 推断、研究
    (2)下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今之变 邑大都
    B.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赋离骚
    C.无兄弟亲 况仆不得已乎
    D. 幽粪土之中而不辞 藏之()名山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C.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 无兄弟之亲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当作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B.司马迁列举周文王、孔子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奋图强,获得成功。
    C. 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 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胜似闲庭信步。
    (3)携来百侣曾游,                        
    (4)劝君莫惜金缕衣,                       
    (5)                     ,千金散尽还复来。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两字关键词。(4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 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下面是××学校联系工作的一封介绍信,请找出在格式和内容上的三处错误。(3分)
    介 绍 信
    ××物流公司:
    兹介绍我校物流专业教研室主任李平同志,前往贵公司联系学生实习事宜,希望公司领导予以重视,请予接洽为盼!
    此致
    敬礼
    ××学校
    2011年8月20日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挺直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毕恭毕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3分)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3分)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对小草哪些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3分)
    (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3分)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一个孩子,当他不示弱的时候,最容易说一句“等我长大了……”;一个老年人不服老的时候,常说:“我20岁那阵子……”,仍以年轻来勉励自己。年轻,是力量的同义词;年轻,意味着朝气蓬勃。
    但如果把年轻当做资本而“储蓄”起来,坐吃利息的时候,年轻的价值便消失了;只有善于开发的人,才能变得充实和富有。
    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拼搏得事业有成;有的人则碌碌无为地度过了青春年华……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