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网站首页
帮助中心
注册
登录
试题
试题
试卷
当前:
语文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护理
医学技术
机电技术
学前教育
财税
软件与应用技术
网络技术
数字媒体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车辆维修
电气技术
建筑
化工与环境
酒店管理
旅游管理
机械制造
公共服务与管理
首页
手动组卷
章节同步选题
知识点选题
智能组卷
章节同步选题
知识点选题
试卷库
同步试卷
期末试卷
真卷&模拟卷
专题特供
在线测评
校本题库
2024年语文第二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一
选择本卷全部试题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摈
•
弃(bìnɡ)
颔
•
联(hàn)
韶
•
华(sháo)
悄
•
无声息(qiǎo)
B.
落
•
枕(Iào) 躯
壳
•
(qiào)
逡
•
巡(qūn) 怙恶不
悛
•
(qún)
C.
商
榷
•
(què) 披
靡
•
(mí)
镌
•
刻(juàn)
莘
•
莘学子(shēn)
D.
订
•
正(dìnɡ)
恪
•
守(kè)
滂
•
沱(pānɡ)
浑
•
水摸鱼(hún)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赝品 祥和 污秽 喜上眉梢
B.
幕捐 靓丽 契机 立竿见影
C.
部署 恻隐 招骋 毕恭毕敬
D.
崩塌 遨游 赢利 蔽帚自珍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我在童年的时候,曾
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②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
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③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
。
A.
目睹 联合 沧海一粟
B.
目击 联合 沧海一粟
C.
目睹 结合 恒河沙数
D.
目击 结合 恒河沙数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ACT)的联合疗法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
B.
我作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
C.
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D.
“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改掉了
文
•
不
•
加
•
点
•
的毛病。
B.
胜利的消息传来,首都北京
万
•
人
•
空
•
巷
•
,大家兴高采烈在广场上举行庆祝活动
C.
小明同学站起来说:“郭老师刚刚
抛
•
砖
•
引
•
玉
•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为了优化学校环境,领导们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B.
《自然医学》这本杂志对我很熟悉,因为我常常读它。
C.
要掌握一种技能,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
D.
随着青蒿素的发现,使人类在征服疾病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题李凝幽居
员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报。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
本诗标感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指“偏僻和幽静的住处”。
B.
“僧敲月下门”中的动词“敲”,传说曾想做“推”,“推”一词便来源于此。
C.
首句“少邻并”的意思是说,作者和李凝从小就是邻居。
D.
“幽期不负言”中的“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建筑新理念:太阳能—氢能住宅
①矿物燃料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太阳能建筑应运而生,从理念到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比如,德国弗莱堡有个闻名于世的“太阳城”,城中所有房屋结构在设计上都非常注意俘获太阳能,所有房屋的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建筑开创了绿色能源利用新形式。
②尽管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但它并非尽善尽美。地球每天有昼夜变化,天气会时阴时雨。因此,太阳能的最大劣势在于其非连续性,稳定性差,太阳能并不能保证在人们需要能量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而当今的能量存储技术还无法大范围地大量存储电能。
③人们发现,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矿物燃料所产生的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但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为的电能,这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能够稳定地按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因此,在建筑中将太阳能和氢能结合起来进行利用,就可相得益彰。可见,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
④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美国纽约技术学院向传统的太阳能建筑挑战,研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氢能住宅。
这种住宅的屋顶和向阳侧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被输入一个“专用电解器”,这“专用电解器”从水中分离出氢,然后氢被输入专用的贮存器。根据居住者的需要,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由于通常厨房和浴室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多,卧室、客厅和书房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少,因而设计者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缩短能量传输的路程,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这种大阳能—氢能建筑,能量可以自给自足,也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还具有安全、无噪声等优点。它表明,即使不依赖日益减少的矿物燃料而仅依赖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我们也可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家,如果在这种建筑中再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以及在建筑该住宅时采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那么,这种建筑的生态效益就更好了,使用价值就更高了。
⑤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建筑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大阳能—氢能住宅是自然和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们的强大吸引力,向着“生态建筑”又迈进了一大步,可能将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阳能的最大劣势是稳定性比较差,不能保证在人们随时随地对能量的需求。
B.氢能建筑能够实现能量自给自足。
C.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二氧化碳等,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
D.氢能住宅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
(2)文中画线句子中,“这一原因”指的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消耗,导致子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
B.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C.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
D.将太阳能和氢能结合起来进行利用,就可相得益彰。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够对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进行精心考虑和巧妙安排,就能够增加能量传输的路程,提高能量利用率。
B.如果能在太阳能—氨能住宅中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其那么它的生态效益会更好。
C.太阳能—氢能住宅是太阳能建筑的发展,比普通太阳能住宅更能满足人们对能量的需求。
D.太阳能是一种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绿色能源,具有无污染、水不桔竭等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点。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棱角屠呦呦
王肖潇 李璐云
①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②屠嘞嘞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早在1930年12月30日,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③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次年一场灾难降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了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④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⑤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⑥“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朱晓新说。
⑦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⑧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删改)
(1)结合文章标题,试总结屠动呦的“棱角”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请分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3)请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
反
•
复
•
的尝试有多么
枯
•
燥
•
、
寂
•
寞
•
,没有
非
•
凡
•
的毂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4)文中引用到许多人物的评价,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5)屠呦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结合全文,你认为屠呦呦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解析
收藏
纠错
+
选题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