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二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 厌(zèng)    着书( chuāi)    彬有礼(bīn) B. 荒芜(wǔ)    刽子手(guì)    晨曦初(lù) C. (lǒng)    贾平(wā)    废忘食(qǐn) D. 拾(zhí)    不是(lào)    捉襟见(zhǒu)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你这么只凭义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B.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距。 C. 你这种混账东西。 D. 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神舟号”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遨游21小时10分,________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
    ②国家有关部门的________结果表明,该核电站运行一年,废液、废气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③当您发现有人偷税或逃税时,您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种行为进行举报。因为他偷税、逃税________是在损害国家利益,________是在损害您的利益,个别人的偷逃税款,实际上增加了他人的负担。
    A. 收集  监测  既  又 B. 搜集  监控  不但  也 C. 搜集  监控  既  又 D. 收集  监测  不但  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 据说:台湾所产的蝴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名列世界之冠。 C.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等)和“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等)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 站在泰山之巅,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受真让我 B.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 C. 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兴致勃勃地捕捉那些的蝴蝶。 D. 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 今年,冰箱厂产品的质量、数量都有所增加。 B. 秋天的济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C. 列宁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经验。 D. 许多同学昨天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对下列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粒平凡的种子。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③②⑤④ C. ⑤③④②① D. ⑤④②③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 B.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C.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 D.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A. 本词上阕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阕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B. “更”加强了无穷无尽的印象,无数长短亭,说明归程遥远、归期无望。 C. 从“长亭更短亭”可知唐时的亭舍长短交错,内含道路崎岖的意思。 D. 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愁情离绪中,情景交融。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粗犷与细腻
    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象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妤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晣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一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把这道理归纳成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不能离开思想和素材来谈美。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至于它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它所服从的主题思想和素材如何来决定了。
    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
    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唯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辨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辨证的
    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技巧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东西不足,还谈什么“由博返约”的概括凝练和神态栩栩的细腻加工呢!
    (选自秦牧《艺海拾贝》,有删改)
    (1)关于齐白石老人的草虫画,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A.齐白石老人用粗犷的意笔画植物,用精细的工笔画草虫。
    B.植物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的,而草虫则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
    C.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D.植物为草虫提供了活动的背景,使小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下列对齐白石那些没有画完的画,给作者带来的启示分析最恰当的是
    A.常人认为泼墨意笔容易画,精细的工笔难画,其实意笔比工笔难画。
    B.在齐白石的心中,精细的工笔易画,泼墨的意笔难画。
    C.齐白石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才画泼墨植物图。
    D.简要概括往往比精雕细刻更难。
    (3)文中说:“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当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A.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不能包含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
    B.因为粗犷和细腻不是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
    C.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这样的说法,有忽视思想和素材的倾向。
    D.因为思想和素材才是决定“粗犷的美”和“柔细的美”的唯一条件。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岀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増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岀,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上的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以后,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和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2)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害”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挟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儇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执掌政权的人
    B.今之墓而葬焉          离开
    C.众不能,拱而仆之      忍受
    D.呼中丞之名而之        骂
    (2)下列句子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佯狂不知所之
    B.吾社之行为士先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为魏之私人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3)下列句子中,与“谁为哀者”句式相同的是
    A.断头置城上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叙述为主,交代了建五人墓碑的缘由。
    B.第二段由叙述转入议论,通过对比,突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C.第四段以叙述为主,表现了五义士慷慨就义的情景。
    D.文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有叙述和抒情。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1)______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
    (2)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匹夫有责
    (4)________________,搔首踟蹰。
    (5)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如今,通过短信传达心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下面是一位同学尚未拟写好的短信,请你将短信补写完整,要求句式一致。
    如果爱是春风,我愿成为碧野中的一棵小草,舒展暖暖的惬意,滋长着心情的甜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6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材料的主旨。(不超过28字)
    根据调查,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本领”;排在第二位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考大学”也是许多孩子想上学的动机。因为“学习有兴趣”“学校较好玩”和“喜欢读书”而上学的比例比较低,高中学生只有43%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过半数的小学生认为学校知识对生活有较大用处,而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绝大多数认为学校的知识没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妤,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晩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11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12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13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14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15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16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17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其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17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