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的是( )
    A. 折(yāo) 挑(tì) 逻学(jí) 才气横(yì) B. 然(è) 边(shù) 紧咒(ɡū) 鉴赏记(lǐ) C. 池(diān) 放(sì) 牛角(jī) 内丰富(hán) D. 品(yàn) 琴(xuán) 时间(shà) 诚感谢(zhì)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的是( )
    A. 恳切 记账簿 乔装打扮 藕断丝连 B. 阅历 忘年交 表情达意 草管人命 C. 辐射 替罪羊 甘败下风 闲情逸致 D. 慰藉 试金石 久别重逄 面面俱到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的是( )
    ①我时时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琢磨耐人寻味的思想。
    ②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③我们学逻辑,         为了记住它的一些条文,         为了把逻辑的道理应用到语言的实践上。
    A. 徘徊 坦陈 不但/而且 B. 徘徊 坦陈 不是/而是 C. 徜徉 坦承 不是/而是 D. 徜徉 坦承 不但/而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对下列各句停顿的处理,的一项是( )
    A.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C.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一项是( )
    A. 这家工厂虽然也取得了某些经济效益,但他们的有些做法,却 B. 这场哉斗打得异常艰苦,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拼搏,我军终于 C. 小军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 D. 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根据语境,下列语言表达的一项是( )
    A. 王大爷热情地把来访客人送出门后,亲切地跟客人握手言别:“您走好,我留步了。” B. 班长李明在主持学习班会时说;“林良同学的发言抛砖引玉,对我们启发很大。” C. 小鲁急切地想找回丢失的书,在“寻物启事”中写道:“请捡到我书的同学抓紧时间归还。” D. 同学请我看电影,我恰好有事,说:“真可惜,我有事不能和你一起去。谢谢你的邀请。”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7 . 彤管有炜,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8 .                   ,天气晚来秋。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9 .                   ,清泉石上流。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0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6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在视频会议上,国资委表示,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改革高地,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在视频会议现场,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 个项目,在原定今年对湖北计划总投资3900亿元基础上,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双调】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文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归根结底是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共性的一面,但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近百年的深刻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是坚持文化自信这篇大文章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极端。例如,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死亡、战乱、杀人等都是不入画的。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这与以执着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比如主张愤怒出诗人,绘画题材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等揭示人类“原罪”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如果形象地加以警喻,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外头。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
    100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受到强烈冲击。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变革的必要。无论是今日还是将来,我们始终有必要同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借鉴也不应停止。但是,我们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过去,各种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的文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乃至以丑为美的文学创作、艺术表演颇受追捧。这一现象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自我否定,对西方文化一味顶礼膜拜。
    就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性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鱼虫,都经过抽象处理,形成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连老百姓都能着得懂。相反,对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同的欣赏语境。其实,那些发展了不过100多年的西方“抽象艺术”还很幼稚,很不成熟。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结果失去了观众和读者。因此,其中不少思潮早已退潮了。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独特魅力。我们必须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审美理想。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恢复和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中国才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开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刘斯奋《大力弘扬审美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一项是(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彼此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其个性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B.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庸之道,具有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是中华文化的制高点。
    C.中国绘画传统排斥社会与自然中的非正常现象,西方绘画则以此为创作的重点题材。
    D.追捧不乏糟粕的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文艺作品,正是我们丧失了自身文化自信的表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
    A.若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弘扬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
    B.孔子认为《关雎》—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评论体现了中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征。
    C.西方的“抽象艺术”发展历程不过一百多年,作品很不成熟,很难获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
    D.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确定文化的内涵,并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为谈论坚持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运用例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分别论述了中西方审美理想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不同。
    C.文章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有力论证了中国才是抽象艺术的鼻祖,凸显了写作意图。
    D.对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文章先阐述内涵,再论述应如何对待,然后指出它对创作的重要性,逻辑上逐层递进。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