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拓展上模块 第三单元 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jù) 然(mù) 敝(diāo) 东施效(pín) B. 感(mínɡ) 肯(zhònɡ) 温(xīn) 情不自(jìn) C. (yì) 遮(bì) 妨(ài) 分道扬(biāo) D. (jié) 肆(nüè) 心(fēi) 妄自菲(báo)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跋涉 朦胧 座右铭 要言不繁 B. 清析 阑珊 糖葫芦 根深蒂固 C. 脉络 商榷 打盹儿 弥久日新 D. 谅解 脉搏 青一色 藕断丝连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______共同点。
    ②我们历来对文学的_______是看得很广的。
    ③我们_______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_______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A. 基本 范围 虽然 但是 B. 基本 周围 既 又 C. 根本 范围 既 又 D. 根本 周围 虽然 但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它有哪些门类,各门艺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差别? B. 这个中国古训递给了我们一把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那就是“情”。 C.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其发展的现阶段),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D. 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每个人都可当文学家,不要把文学看作 B. 1300多年后,西方的教育体系,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 C. 张萌的毕业论文虽然不能达到最终要求,但也算 D. 他十分重视个人形象,出门前总是打扮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 经过革新,产品的体积比原来缩小了一半,每件的成本下降了20元左右, B.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水平。 C. 每个人都不可能随便成功,刘翔也不例外,他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D. 因为他对学科有所侧重,所以对数理化不感兴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        ,但我还以为船慢.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③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④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C. 《雷雨》《骆驼祥子》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分别是曹禺、老舍。 D. 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汉书》。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各句中,语言得体的是( )
    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 令爱这次在少年画展上获奖,多亏您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很感激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A. 前三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依次是项羽、曹操、班超 B. 这首元曲揭示的主旨是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 C. 末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法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情。 D.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咏怀曲,感慨历史上的英雄事业不过是过眼烟云。
  • 题型:阅读理解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技术作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及运用规律创造出的有利于实践活动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从最初的狩猎、采集,到后来的驯养、种植等,都需要人类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有充分认知,并根据认知结果寻求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来展开实践活动。这种在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认知基础上寻求和探索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的行为,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
    与此同时,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的近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最终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科技活动遵据自然规律的要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而在工业社会,随着资本逻辑横行,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包含科技在内的人的多数活动陷入功利主义之中,出现了科技与伦理相分离的异化景观,科技沦落为向自然无节制索取物质利益的冰冷工具,科技与伦理分离下日在严重的生态危机,让人们充分意识到重塑科技活动的伦理维度、实现科技生态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实现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即在科技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时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科技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原则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统一体现在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及全过程中,就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而言,科技要自觉放弃原有的唯经济增长的错误认识,使科技发展和应用从一开始就在自然资源可循环再生、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伦理预设下开展。就科技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而言。科技要具备对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有害废弃物进行有效降解的能力和方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之覆辙,实现科技的无废化、清洁化生产应用.正实现科技活动遵守自然规律的生态化转变。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还要求实现科技与人的有机统一,这是确保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提条件。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私有制下的资本逻辑在促进科技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让科技逐步走上与人分离的异化之路,科技由早期社会中协助人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为人性特质,蜕变为“与劳动(人)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利益)的独立力量”。资本逻辑下科技与人分离的结果,使得科技活动漠视自然规律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而单单寻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
    因此,要实现科技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伦理诉求,就要克服科技与人分离的异化状态,回归科技为人而存在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促成科技回归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摘编自刁龙《从伦理视角看科技生态创新》)
    (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既是对实践对象属性的认识,也是具体的手段,二者的统一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结合。
    B.在早期人类社会,科技与伦理已经有机结合,人类的各种活动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是当时普遍的伦理准则。
    C.在工业社会,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使科技发生异化,最终导致了科技与自然对立,也与人分离的严重后果。
    D.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科技活动抛弃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生产过程无废化、清洁化。
    (2)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在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内涵之后,用狩猎、种植等人类实践活动对其内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B.选文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凸显了早期人类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关系上的差异,
    C.选文第三段从两个方面着手,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中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问题,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阐述。
    D.选文大体按照阐释概念,提出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顺序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进行了论述。
    (3)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其探索行为在早期以最初样态的形式呈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活动。
    B.人类在科技活动中有所不为,是为了遵循其科技活动的对象具有的特定的生长规律。
    C.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向市场推出质优价廉的可降解塑料袋,这体现了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D.只有科技重新具备为人性特质,才能让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或可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得到缓解。
  • 题型:阅读理解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建构民族精神的传统与使命
    王坤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喻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尽忠报国。文天样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送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剧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执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稍选自(人民日报》。有期度)
    (1)下列属于选文的中心论点的是( )
    A.中国文学的使命。
    B.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C.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D.中国文学对民族一直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定与导引作用。
    (2)下面对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
    A.举例论证,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B.引用论证,论证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对比论证,证明了岳飞、文天祥是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D.举例论证,证明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3)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是( )
    A.选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篇,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选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C.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这种人格”指的是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高尚的人格,
    D.第③段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刘禹锡和于谦,都属于事实论据。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难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在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C)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各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据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佰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又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摘自司鸟迁(鸿门宴》)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之;助词,不译
    C.君安与项伯有 故:旧交情
    D.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是( )
    A.沛公霸上 素留侯张良
    B.距关,毋诸侯 项伯杀人,臣
    C.吾得事之 买五人之胆而
    D.此其志不在 大将军邓骘其才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
    A.谁给大王出的这个计策? B.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项王的军队吗?
    C.(他)跟你比,谁年龄小谁年龄大? D.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谢,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项伯夜访刘邦,给刘邦透露消息,使刘邦转危为安。
    B.刘邦危急时刻一再问张良“为之奈何”并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说明刘邦善于听取臣下意见。 C.刘邦对项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说明刘邦善于拉拢人。
    D,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便大怒,想去攻打他,后来听了项伯的话又改变了主意,说明项羽自大轻敌,优柔寡断。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劝学》中所说的“青,取之于蓝,而于”与《师说》中所表达的"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类似。
    (2)“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脍炙人口的词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借酒抒情,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困惑与思考,
    (3)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所谓"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5 . 仿写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上下文结构一致,意思连贯,所用修辞方法相同(3分)
    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6 . 根据下面的内容,替王昊同学写一份招领启事。(4分)
    2024年12月17日上午,22级计算机(2)班的王昊同学在学校篮球场检到一个黑色单美包,内有人民币75元,一串钥匙和一张校园卡。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黄雪琴
    ①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失业、失恋,一连串的打击让她消沉。一日,她感觉承受不了,发泄般大喊:“让我死了才好。活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活受罪。”
    ②听着她的喊叫,他震惊地看着她,却没有劝慰。很多时候,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聪明倔强的她,思维钻入了死胡同,固执地不肯退回来。要她振作,长篇大论的谆谆教导已经无济于事。他那么了解她,没有多说什么,带她来到了残疾儿童护理中心。
    ③到处都是不健全的孩子,笑着,闲着,尽情地享受阳光。她抬头说:“爸爸,您是要告诉我,我这么健全,应该快乐,是吗?可是,我的心已经残缺不堪了,他们残缺的只是身体,而我破碎的却是心灵。比起他们圆满、丰盈的心灵,其实,我更痛苦。”
    ④他没有多说,女儿的固执和执拗,他早就明白。
    ⑤“去吧,去和他们一起游戏……其他的,不要多想。”
    ⑥她很不情愿,但既然已经来了,也只好触入到他们之中了。一个聋哑儿童过来,拉起地的手,咿咿呀呀地指着一个方向。她顺着方向,来到了一个很小的人造湖旁边,湖面上什么也没有.她不明白,这么普通的一个湖面,上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而这个孩子,到底想对地说些什么,旁边的一个护理人员过来,解了她的围,很歉意地说:“对不起,打搅了。这个孩子只是想告诉你,湖面上有很多金子。”
    ⑦“金子?”她远眺过去,可不是,阳光在湖面上欢快地跳跃,那金光闪闪的,可不就是金子?她一直看过去,到处都是金子,到处都是阳光的舞蹈。粗心的她却一直都没发现.
    ⑧阳光可以舞蹈成夺目的金子,生活中还有无限的可能,但她没想发掘,未免过于狭隘。她陷入了沉思。
    ⑨“是不是在想,他们这些不健全的人活着做什么?活着给社会添负担?"爸爸这时候走了过来。
    ⑩她含着泪,抬头,“爸爸,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⑪“没什么,你不是最喜欢看书吗?看看这个吧!实在不错。”
    ⑫接过书,封面上赫然写着,“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她记得,这是巴尔蒙特的温暖诗句。人世间的风刀霜剑、寒霜冰雪都是短暂的插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阳光、享受温暖、体验爱。至于其他,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⑬她不禁有些讪笑自己了,才多大的挫折,竟然有过不去的感觉。视野竟然比不过这些残缺却快乐的孩子,他们只是身体上些许的残缺,而自己,差点残缺了心的完满。
    ⑭阳光可以像金子般在湖面舞蹈,心情也可以。
    (摘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画线句子为何两次提到“什么都没有”?(2分)
    (2)她含着泪,抬头,“爸爸,对不起!让你担心了。”含泪的她内心是怎样的?(3分)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⑦段作简要赏析。(3分)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
    (5)阳光可以像金子般在湖面舞蹈,心情也可以。请简要说说心情如何才能做到金子般舞蹈。(4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一个具体的物件、一种声音……学习中,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文学形象……都能让你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甚至涌起惊涛骇浪,让你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催你奋进、促你升华……
    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要套作;(5)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