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潍坊弘景中医药学校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 诽谤(fēi) 阑干(lán) 廊庑(wú) 搓手(cuō) B. 削壁(xiāo) 嘈杂(cāo) 和弦(hè) 茎部(jīng) C. 悄然(qiāo) 熨帖(yù) 迭出(dié) 渗透(shèn) D. 劲厉(jìng) 艄翁(shāo) 沏茶(qī) 荫庇(yìn)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焦灼 礼上往来 左睇右盼 理屈词穷 B. 忌讳 鸦鹊无声 再接再厉 浅尝辄止 C. 缜密 有求必应 循规蹈矩 栩栩如生 D. 旗竿 眼花瞭乱 出类拔翠 惨淡经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
    ①别人喊他,他好像没有什么        ,仍专心致志地看着书。
    ②我们这次到西藏,实地        了拉萨地区藏族人民的生活情况。
    ③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享有同男子平等的        
    ④作者       勉励青年学子要珍惜青春,珍惜校园生活。
    A. 反应 考查 权力 殷勤 B. 反映 考察 权力 殷勤 C. 反应 考察 权利 殷切 D. 反映 考查 权利 殷切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为促进同学们朗读古典诗词的热情,我校计划在10月中旬举行以《我爱古诗词》为主题的朗诵活动。 B. 室外环境污染,包括建筑物外墙(最典型的是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夜间过亮的城市灯光产生的光污染(如广告牌、霓虹灯、景观灯的光)。 C. 做好这件事的关键:一是找准目标;二要依靠群众。 D. 是继续升学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即将毕业的小王感到很迷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文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赵红在之下,捧起书大声朗读,没有一丝胆怯。 B. 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这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C. 薛宝钗容貌妩媚,高贵文静;性格开朗,;考虑周到全面。 D. 这处旅游圣地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
    A. 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运至发射区,意味着“神十三”发射已进入到最后准备阶段。 B.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C.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D. 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月光、树影一齐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谐是什么?
    ②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③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④所以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⑤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⑤④②③ C. ②④①⑤③ D. ③②④①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世家》 B.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x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继李白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C.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 辛弃疾,字稼轩,号幼安,山东历城人,南宋词人,和苏轼并称“苏辛”。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B. 活人替代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 C.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 D.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比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已无愁苦可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的情绪。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艾滋病实际上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人体免疫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组征候群。也就是说,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并不是艾滋病病毒,而是那些通常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不会发生的由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和肿瘤。人体免疫系统似乎对艾滋病病毒失去了防止能力,致使人体一旦感染艾滋病毒,病毒便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本身。
      艾滋病病毒如何感染给人以及后来病毒感染者如何发展为艾滋病患者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一般认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感染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病毒借助于外膜糖蛋白进入这些细胞。进入细胞内即释放RNA,并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从此就长期地“躲”在那里。此后,病毒DNA被宿主细胞的RNA转录为mRNA,并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病毒RNA与结构蛋白在细胞膜上重新装配新的病毒颗粒,通过芽生而释放。在感染的初期。当机体内出现针对艾滋病病毒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后,体内的病毒水平开始下降,这种免疫反应不能消除艾滋病病毒感染,但它可以使病毒在复制和清除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因而没有造成严重的T细胞、巨噬细胞损伤和耗竭,并在血清抗体变阳性的相对时期处于长期无症状病毒携带期或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症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同病毒就这样进行着长时间的较量,终于在其他因素的诱导刺激下,T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艾滋病病毒开始大量复制,打破了这种平衡,使一部分细胞发生凋亡。随着时间推移,在没有任何有治疗的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由于持续作战,CD4T淋巴细胞被不断的感染和杀伤,出现了“寡不敌众”、无力“抗敌”的局面,于是那些人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的微生物或潜伏在体内的微生物便趁虚而入,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了,最后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其中一部分人在半年到2年内即可以从无症状期发展成艾滋病患者。
      此外,艾滋病病毒可致T细胞成熟障碍以及抗原辅佐细胞功能丧失,造成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损害等,使T细胞迅速减少并最终耗竭。由于T细胞在免疫网络中起中心作用,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感染者迅速发展为艾滋病患者。
    (1)下列对“人体免疫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作用是抵御病毒入侵,通常在其功能正常时,人体不会发生由一般病毒、细胞、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和肿瘤。
    B.人体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似乎就会丧失,病毒便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本身。
    C.在最初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使病毒在复制和清除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D.潜伏在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最初只会少量生成,但在其他因素诱导下,便开始大量复制。
    (2)根据原文,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给人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一旦进入细胞,艾滋病病毒便开始把它的RNA转录成DNA。
    B.艾滋病病毒把它的基因物质整合到人体细胞DNA中,并长久驻扎。
    C.宿主细胞的RNA不但能把病毒DNA转录为mRNA,并借助mRNA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
    D.艾滋病病毒与结构蛋白重新生成病毒颗粒,这些颗粒通过芽生释放出来并攻击人体。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时至今日,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仍无根治的办法。
    B.艾滋病病毒并不能直接致人死亡,它摧毁人体的唯一办法是感染和杀伤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
    C.艾滋病病毒具有较强的复制性。
    D.人体不借助药物的作用,就无法彻底清除进入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妙。旨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传》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指责 形似酒:同“樽”,酒杯
    B.我至军中:估计 其机巧制:发动机件的枢纽
    C.沛公则车骑:准备 施关机:拨动
    D.其怒,不敢献:正,恰 道芷阳行:从小路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道芷阳间行”中的“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之 B.之以事
    C.范增数项王 D.先破秦入咸阳者
    (3)下列句子与“未之有也”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验之以事
    (4)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B.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一席话,足见其雄才韬略。
    C.沛公也是一代枭雄,但是在西楚霸王面前,却也不免卑怯,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只能在逃席后托张良转送。
    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3分)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静女其姝,               
    (2)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3)                ,意在沛公。
    (4)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3分)仿照例句形式,写三个句子,构成四季。
    例句: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假设你今天早上在学校图书馆捡到了一个粉色的女生钱包,里面有一银行卡和308元现金,请你拟写一则招领启事。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2分)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    →田垄上找→菜池里→   →找到簪子
    (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3分)
    (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3分)
    (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只蚂蚁寻找食物,遇到一堵高墙。其中一只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可是爬到一半,就跌落下来。它没有气馁,重新往上爬。另一只蚂蚁驻足观察了一下,也开始往上爬,跌落之后,它决定绕过这堵墙。最终,第一只蚂蚁几经努力翻过了墙,第二只蚂蚁经过长途跋涉也绕过了墙,它们都找到了食物。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及含义范围作文。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