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高密中专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挛(jìng ) 慰(jiè) 结(zhēng ) 沱大雨(páng ) B. (jí) 目(chēn ) 扰(dāo ) 移默化(qián) C. 拾(zhí ) 遒(jìng ) 寒(chen ) 咬文字(jiáo) D. 窗(xuán ) 装(zài ) 像(xiào ) 言简意(gāi)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坐落 一张一弛 貌合神离 反应意见 B. 脉搏 语无伦次 顷刻之间 首屈一指 C. 提纲 睡眼惺忪 下不为例 惹事生非 D. 辐射 寒喧客套 栩栩如生 循序渐进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生意做得活,有了       ,我们将扩大投资,把公路修到荒山深处。
    (2)如果你有困难,我一定会         相助。
    (3)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       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
    A. 盈利 大力 即使 也 B. 盈利 鼎力 即使 也 C. 营利 鼎力 如果 就 D. 营利 大力 如果 就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 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B. 每年清明节,人们总要用扫墓和植树等方式来祭奠先人(一般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 C. 今天下午大扫除,劳动委员安排一二两组同学打扫了教室,安排三四两组同学打扫了楼梯。 D. 在美妙的旋律中,大屏幕上闪现出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始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教授地钻研科学,终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响应,大家,踊跃报名。 C. 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次都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 D. 经过老师的劝解,他和同桌又重归于好,了。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黄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建设,为众多鸟类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使黄河口湿地成为通过积极的生态建设而重塑其自然属性的典范。 B.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 C. 上海芭蕾舞团给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芭蕾盛宴,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恐怕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演出。 D.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的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 在雪的下面,已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 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 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 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 ④③②①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②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B.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C. 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 古代每月初一称为“望”,每月十五称为“朔”,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结的署名可放在正文之后,即落款之中,也可放在标题之下。 B. 借据中表示钱物往来数量的数字,大小写均可,数额前必须写清钱币种类。 C. 演讲具有针对性、鼓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D. 简报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编发单位”位于报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江楼旧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A. 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 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 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 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 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2) 下列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 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 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 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 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 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 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 题。
    肥胖元凶:糖分还是脂肪?
    ① 为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 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世卫组织认为,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简单地讲,就是这些人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这个解释,人体任何多余的热量,不管来源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最终都会转化为体重。因此,肥胖的解决方法说到底还是——少吃,多运动。
    ② 另一种激素假说则将焦点集中在脂肪细胞的生理调节机制上。他们认为,体重上升的根源在于,日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让体内胰岛素水平居高不下。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谷类食物的摄入使得血糖(葡萄糖)浓度上升,激活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还会发出信号,使脂肪细胞停止向机体供能,并可能促进脂肪的积聚。过去 20 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假说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不仅是肥胖和 2 型糖尿病,甚至也是心脏病乃至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通过严格的实验,弄清楚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 由于此类实验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找出诱发肥胖的环境因素,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但是,肥胖的产生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往往很少,很难检测得到。所以营养科学机构的研究人员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这样得出结论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短很多。
    ④ 在整个实验期间, 16 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将会受到“严格监控”,各种实验设备会精确检测他们摄入的热量,以及消耗的能量。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受试者得到的食物类似当今美国人的日常饮食——由 50% 的碳水化合物、35% 的脂肪以及 15% 的蛋白质构成。而在第二阶段,人的日常饮食食物所含热量不会改变,但食物结构则会完全不同。调整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仅有 5% ,而且是肉类、鱼类、家禽类、蛋类、奶酪、动植物油以及绿色蔬菜中天然携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重仍占热量摄入的 15% 。至于剩下 80% 的热量,则都由以上日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来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测试上述饮食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维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这个实验创造了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检验
    出究竟哪一个肥胖假说是正确的。
    (1) 下列是“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的可能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
    B. 来源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多余热量,转化成了体重。
    C. 血糖浓度上升使得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
    D. 脂肪细胞在胰岛素的信息干扰之下,停止向机体供能,并促进脂肪在身体内的积聚。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关于肥胖的解决方法,世卫组织的理论和激素假说完全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B. 研究人员对 16 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摄入热量和消耗能量进行监控实验,是为了证明世卫组织的观点是否成立。
    C. 和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相比,弄清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的实验并非最理想的情况。
    D.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受试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很低,且都由肉鱼禽蛋、绿色蔬菜、动植物油等天然食物来提供。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目前关于人们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能量失衡假说,一种是激素假说。
    B. 将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搞清楚,不仅有利于治疗肥胖,还能增加人们对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机制的了解。
    C. 营养科学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更快地得出结论,进行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
    D. 肥胖的产生过程需要数十年,所以很难检测得到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 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父母,顾妻子 顾:怀念
    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分:道理
    C.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表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②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③然此可为智者道 ④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A.两个“于”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于”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于”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于”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与“无兄弟之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B.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指出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B.所有的人都是贪生怕死而怀念家人的。
    C.司马迁不缺少面对耻辱自杀的勇气。
    D.司马迁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3 分)
    (1 )借问酒家何处有?                             
    (2 )                             ,淡妆浓抹总相宜。
    (3 )                             ,千金散尽还复来。
    (4 )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锲而不舍,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5 . 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要求:语意相联,结构相似,字数相等。( 3 分)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         ,           ,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下面这份借据写得不够规范,存在多处错误,请找出其中四处。( 4 分)

    今借到王军同学 600 元整,一星期后还清。
    3 月 6 日
    (1 )                                                                         
    (2 )                                                                        
    (3 )                                                                        
    (4 )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 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 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 20 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 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 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 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 20 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犯罪嫌疑人,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 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 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 山里人也纯朴, 11 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 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 年 1 月 24 日版)
    (1) 通读全文,请参照提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                    → 收野栗 →          
    (2) 文章第 ⑥ 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4) 文中的老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作简要概括。
                                                                          
                                                                          
    (5) 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不再羞于谈论梦想的时代,它支撑起无数大国工匠向星辰大海出发的信念,也让这片土地上无数平凡人的梦想落地开花。迈入新时代的我们,拥有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拥有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拥有对美好明天的渴盼和信心。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为了更美好的中国,为了更美好的自己,新时代,我们一起出发!
    要求: ①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 自拟标题; ③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 不少于 700 字;⑤ 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