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第三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2021·山东)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 束缚(fú) 刹那(chà) 为虎作伥(chānɡ) B. 掺杂(chān) 潜台词(qián) 提纲挈领(qiè) C. 侮蔑(wǔ) 挨日子(ái) 模棱两可(lènɡ) D. 百舸(kē) 订书机(dìnɡ) 百折不挠(náo)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 红缯(zēnɡ) 渣滓(zǐ) 蒂部(dì) 莆田(fú) B. 龟裂(ɡuī) 瓤肉(ránɡ) 阙下(jué) 绛囊(jiànɡ) C. 日啖(dàn) 萌蘖(niè) 醴酪(lǐ) 谚语(yàn) D. 贮藏(chǔ) 紫绡(xiāo) 蔡襄(nǎnɡ) 祠堂(cí)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直胫 粗糙 薄膜 嘲讽 B. 花序 进贡 气候 褐色 C. 眼帘 兼程 幅圆 哄干 D. 密源 禁御 造化 花纹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1)紫禁城建造之初,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________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
    (2)转过山角,悄无声息地盘桓着一段古潭般________的河湾。一片暗绿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溪水到这里更加澄澈,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
    (3)校长找到几名同学详细询问,才知道事情的________。原来这些书是一个书贩来推销的,开始同学们都不想买,可是这个书贩说他是大学生,要勤工俭学,大家才买的。
    A. 精准 幽邃 原委 B. 精巧 深邃 原委 C. 精准 深邃 缘由 D. 精巧 幽邃 缘由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明代徐勃《咏荔枝膜》,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B.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C.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D. 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不着戏服,不画油彩,将流行元素与戏曲片段完美融合,其表演令人拍案而起。 B. 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醒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C.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发展杂交水稻,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之无愧。 D. 东江湖面烟波浩渺,两岸青林翠竹,风景如画。但有个别游客乱扔乱吐,其不文明行为令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下面一段文字顺序混乱,重新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②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③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
    ④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⑤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⑥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⑦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A. ③⑦①②④⑤⑥ B. ③④②⑤①⑥⑦ C. ④②⑤⑥①③⑦ D. ④②③⑤⑦①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句诗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苏轼 C. 陈辉 D. 文征明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B. 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C.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因而不能种植。 D. 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常识填空
    (1)《南州六月荔枝丹》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著名的_______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_______小品,属于_________说明文(文体),这类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11 . 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2)密移造化出闽山,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片片桃花雨后娇。
    (4)日啖荔枝三百颗,_____________。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2 . 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里的文化自信
    ①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②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 000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
    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国潮在年轻人中的复兴,喝茶的场景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社交以及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④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⑤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2日,有改动)
    (1)结合全文,下面内容不能说明“中国茶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是( )
    A.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
    B.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
    C.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
    D.中国茶文化必将为世界所有人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启发和可能。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茶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
    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茶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
    C.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以茶为媒,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鉴、文明共享。
    D.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以茶为媒,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鉴、文明共享。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要介绍的是“中国茶”里的文化自信,属于事理说明文,运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B.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C.中国茶蕴含的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同时也以茶为载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D.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