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二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jīn)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
    (lù),也是在这种社会(huán)局中养成的性格。
    B.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fanɡ)”。有喜事要请酒,
    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sànɡ)事要出来助(liǎn),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C.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yú)”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
    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zhènɡ)(hou)。
    D. 我们永远在(xiào)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fù)。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薄。 B.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孙散,缩成一小团。 C. 在孩子成年了往往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D. 团体对个人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烂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
         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②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     ,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
    大了就离开这团体。
    ③中国乡土社会的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小家族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它     靠男女
    私情来聚合家族,     靠家族纪律聚合家族。
    A. 熟悉 事物 不但/面且 B. 熟悉 事物 不是/而是 C. 熟习 事务 不是/而是 D. 熟习 事务 不但/而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对下列各句停顿的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C.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 梧桐/更兼/细雨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时可
    靠性。
    B. 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不能的遗传。 C. 我们要关注社会,运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其调查路径和方法。 D. 阅读《乡土中国》,就不能将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置之度外,必须深人理解中国乡土社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根据语境,下列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联欢会上,王明的好友李伟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两只蝴蝶》,掌声如雷,王明走上前去热烈祝贺:
    A. 嗬,唱得不赖,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B. 棒!棒!你今天简直是超水平发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C. 小子,想不到你还真有两下子,我都快要成为你的歌迷了。 D. 非常真切、感染,不熟悉你的准以为你是一个专业演员。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又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混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嫁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
    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
    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
    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
    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出自费孝道《乡土本色》)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
    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
    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
    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城市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出现生态城市。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环再生。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现代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尽善尽美:不可实现的理想乌托邦。现代城市到生态城市可能是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现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节选自《走向生态城市))
    (1)下列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城市”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与传统城市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
    B.“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C.“生态城市"不仅能使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D.“生态城市”要求人们在城市建设中,要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作为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实现,标志生态城市的建成。
    C.只有等生态城市建成之后,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
    D.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实现,靠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生态城市中,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B.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更重视采用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C.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生态城市特别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要求生态建筑和城市景观建成之后必须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9 . 在一次“希望工程义演晚会”上,表演者在唱了两支歌并得到满场喝彩之后,不失时机地做了一番即席发言。如果你是这位表演者的话,你会怎么说?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