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的是( )
    A. 吓(dòng) 候(cì) 发财(héng) 豪放礴(páng)
    B. 米(jīnɡ) 联(mèi) 合点(qiè) 静淡远(xián)
    C. 牧(xù) 解(pōu) 肥皂(pāo) 细腻约(wǎn)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的是( )
    A. 演绎 碰钉子 悲壮慷概 迫不及待
    B. 揣摩 孺子牛 精益求精 阴谋诡计
    C. 熔解 挖墙脚 头绪纷繁 一愁莫展
    D. 妥帖 挡箭牌 惹事生非 仗义直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的是( )
    ①近几十年来,现代汉语越来越       于丰富、精密,有些五四时期可以用的词现在已不那么准确了。
    ②职校学生要实现美好的青春梦想,从一开始就得       良好的意志品质。
    ③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       守候在静止的岸,       做飞速行驶的舟。
    A. 趋向 塑造 不但/而且 B. 趋向 锻造 与其/不如
    C. 取向 锻造 不但/而且 D. 取向 塑造 与其/不如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对下列各句重音的处理,的一项是( )
    A. 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而非其他方法)
    B.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强调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
    C. 诵读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强调“诵读”是学习语文而非其他科目的重要方法)
    D. 诵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强调“诵读”这一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一项是( )
    A.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吧。
    B. 同志们都认为,他这个人办事向来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C. 好好一个连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近百万的服装广当广长,大家都觉得
    D. 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却地抹着桌子。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根据语境,下列语言表达的一项是( )
    A. 你们请我介绍经验,非常感谢你们的好意,我一定按时前往,不吝赐教。 B. 他向参观者介绍说:“王老师知识渊博,上起课来旁征博引,信口开河,精彩极了。” C. 一位初次投稿的作者在所寄稿件中附了一封短函:谨将拙稿寄上,敬请拜读,欢迎斧正。 D. 毕业前夕李欣将自己的照片送给张琳,并在照片后面写道:张琳同学惠存。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7 . 静女其姝,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8 . 呦呦鹿鸣,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9 . 校尉羽书飞瀚海,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0 . 下面是学生写给班主任李老师的一则请假条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敬爱的李老师:
           我是李小明,因吃饭不合适闹肚子,需要请假两天,时间从今天到后天。我保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离校时间一切责任我自己负责,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李小明
                                                              
    2023年5月10日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松膏酿制的酒。
    (1)对这首词的理解,的一项是( )
    A.“秋”字点出节令;“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
    B.“百般”极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态,争艳斗奇,蕴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
    C.“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说明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
    D.作者近观菊花,用“千点”写出了菊花小而多、点缀分布很广的特点。
    (2)对这首词的分析,的一项是( )
    A.作者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特点来映衬自己山居生活。
    B.作者借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自己的山居生活。
    C.作者写淡泊的心境,恰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自己的山居生活。
    D.上片写色彩明丽、斑斓绚烂的秋天山景,下片由写景转而写意,写仲秋赏月。
    (3)对这首词的赏析,的一项是( )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人”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所谓“礼”,就是讲社会关系中的人如何存在,而非强调抽象的人。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几年前出版《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帝国理论的、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中国古代的“天下”,不同于西方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博弈模式,而是一个“至大无外”的思考单位,从“天下—国—家”这样由大至小的方向,思考如何实现各个层次的和谐。从此,“天下体系”作为不同于长期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的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逐渐引起世界思想界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质疑和不同意见,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和讨论。
    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选自《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乐黛云,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一项是( )
    A.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在西方引起轰动,深受美国读者欢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说明世界需要中国思想。
    B.百余年来,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对话中一直占据着强势的地位。今天,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C.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如李泽厚的“情本体”和赵汀阳的“天下体系”引起了世界性的重视。
    D.中国文化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因而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
    A.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成为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文化提出的新观点引起了国际的重视。
    B.“帝国理论”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学者提出的“天下体系”成为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得到国际的一致认同。
    C.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像过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灌输和覆盖,而应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
    D.我们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新思想的过程中,既要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也要遵循包容互鉴的原则,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在整体上,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思路清晰。
    B.文章在论证中心论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雄辩有力。
    C.文章倒数第二段指出中西文化交流对加深我们认识自己文化也有帮助,显得辩证严谨。
    D.文章最后一段站在民族文明复兴和国家文明发展的高度,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中心论点。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