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三册 第八单元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 厌(zèng)    着书( chuāi)    彬有礼(bīn) B. 荒芜(wǔ)    刽子手(guì)    晨曦初(lù) C. (lǒng)    贾平(wā)    废忘食(qǐn) D. 拾(zhí)    不是(lào)    捉襟见(zhǒu)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三天的时间里,把栏目的标志、片头改过来又改回去,这在央视的历史上是决无仅有的。 B. 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畅议: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C. 由于连年内战,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D. 这一带山清水秀,没有任何污染,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工作中出现差错,有水平问题,也与是否________有关,只要他稍微注意一下,事情也不会弄得这么糟。
    ②一个人知识面宽了,思维空间也随之________,认识能力能随之提高,看问题就能更加全面。
    ③尽管这一工程看起来规模庞大,但是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重负,群众________没有受益,________加重了负担。
    A. 经心  拓宽  不但  而且 B. 经心  拓展  不仅  反而 C. 精心  拓宽  不但  反而 D. 精心  拓展  不仅  而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 朋友—是送给自己的心爱的礼物。 B. “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妈妈说,“马上就要吃饭了。” C.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呢? D.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往往过分吸收外来词,这些充满洋气和怪味的名称,只能让人笑大方。 B. 诸葛亮在某些方面却不能审时度势,用人往往 C.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 D. 暴雨如注,满路稀泥,汽车无法行走,他们就,跋涉了一个小时赶到水库。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 今年,冰箱厂产品的质量、数量都有所增加。 B. 秋天的济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C. 列宁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经验。 D. 许多同学昨天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釆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妤,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①⑤②④③ B. ①⑤④③② C. ⑤④②③① D. ⑤②③①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B. “新月派”代表人物艾青,当代诗人,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C. “朦胧诗派”代表人物龚佩瑜,中国女诗人,有著名作品《致橡树》。 D. 《致大海》作者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树缝里的灯光也瞌睡起来,懒懒地漏下来,没精打采的。 B. 天气很热,蚊子也来凑热闹,嗡嗡地哼着歌,举着它那锋利的锥子扎你。 C. 夜色温柔地抱着整个庄子,她听到了一首伤感而苍凉的歌。 D. 小屋在山的深处,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λ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晩,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路上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注】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十多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难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妤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汉服”。“汉服”要用哪个朝代的?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是,这些不一定都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釆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有删改)
    (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闭关锁国,脱离世界大势。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3)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夭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选自《张衡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衡善属文                       年轻时
    B.遂通五经,六义                 贯通
    C.衡乃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草拟
    D.安帝闻衡善术                   平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勇气闻于诸侯
    B.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缇骑按剑
    C.知震之所在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京师学者咸怪无征        可怪也欤
    (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
    D.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从容稳重,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仕做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因此被皇帝征召。
    C.因为张衡不慕名利,也不会趋附权贵,因此官职升迁很慢。
    D.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1)__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
    (2)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________________。
    (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
    (4)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
    (5)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5 . 下面是周业同学给博物馆田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格式和有些词语用的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
    留言条
    田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们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业
    5月4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请以“幸福”开头,依照例句句式,仿写两句,构成一个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别踩疼了雪
    ①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②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③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④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⑤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⑥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⑦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⑧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⑨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⑩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eq \o\ac(○,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夭,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eq \o\ac(○,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eq \o\ac(○,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eq \o\ac(○,14)雪花在天空舞蹈
    eq \o\ac(○,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eq \o\ac(○,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eq \o\ac(○,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eq \o\ac(○,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
    (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第⑨段和第 eq \o\ac(○,17)段画横线句子中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 eq \o\ac(○,16)段画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⑩段写了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读了这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有人说,“人总是期盼得到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有人批评说,“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很荒谬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你就期盼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或许,你当时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后来竟然得到了;还或许,你对人总是期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现象有自已的思考和见解
    请以“期盼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角度;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