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二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四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huò) 机(xiè) 铁(zhēn) 恰如其(fèn)
    B. 火(zháo) 如(bì) 子(dié) 疏疏朗(lǎnɡ)
    C. (luè) 白(ji) 料(yòu) 高高洼(wā)
    D. (xiāo) 落(bō) 瓶(jǐnɡ) 细磨细(zuó)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镶钳 焊接 捣碎研细 B. 干躁 流酸 费尽心思
    C. 急躁 木碳 推陈初新 D. 铁臼 驱遣 专心致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_________。
    ②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_________,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粘上去,是多么大的工夫!
    ③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_________上显能耐。
    ④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_________,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A. 界线 细致 精细 细微 B. 界线 细致 细密 精细
    C. 界限 细微 细致 精细 D. 界限 细致 细密 细微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是( )
    A.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B. 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
    C. 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开始流行(15世纪中叶),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D. 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B. 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C. 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各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到五成多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大量抢购。
    D. 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 由于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B. 不仅景泰蓝在掐制和纹饰上增添了上百余种工艺,而且在造型和题材上又创新了200多个品种。
    C. 经专家鉴定,这只明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陶罐价值至少在一百万元以上。
    D. 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张同禄的景泰蓝金奖珍品《馨蕾花插》,由含苞待放的花蕾及从叶片中悬挂出的蛋形花薰两部分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精致传神,巧夺天工。
    ①花蕾侧面翻卷出一片婉转舒展的叶片
    ②宛如少女曼妙的腰身
    ③旋涡状的叶尖悬挂着一枚小巧精致的花薰
    ④硕大的花蕾呈现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②③ C. ①③④② D. ②③①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A. 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 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 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 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胜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B.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①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②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③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④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⑤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⑥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⑦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赞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⑧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⑨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摘自《千年一叹》)
    (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2)第②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目的是什么?
    (4)文中“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实质是什么?
    (5)读完此文,你对我国积极申办奥运会,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有什么新的认识?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