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三册 单元同步训练12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 (ráo)舌    (zhèng)结    (kǎi)叹    不( shèng)枚举 B. ( bì)美    (chóng)高    ( kuí)梧    (zhūn)谆教诲 C. (jué)    弛(sàn)    惊(huáng)    风驰电掣(chè) D. ( rán)    (cān)悟    热(chén)    ( qīng)刻之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 B. 歌颂母爱的<游子吟》被世人传诵千年后,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C. 最令人毛骨竦然的是这个丧尽天良的绑票者连究竟什么是“绑票”和“人质”的概念也弄不清。 D. 有了高尚精神境界的人,又有哪位会短视到谋取近利而不顾廉耻,妄想永保荣华而贪得无厌呢?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是    (      )
    ①政府应该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________ ,抑制房价上涨。
    ②湖州市工商部门走进市场,实地调查,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加强对市场上食用油价格的________。
    ③常先生也偶尔推荐一些字画给三爷。三爷爽快,________是常先生推荐,概买下,________从不斩价。
    A. 监测  监管  只要  就  而且     B. 监管  监审  只要  就  而且 C. 监审  监测  如果  就  又     D. 监管  监测  如果  就  又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 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是    (      )
    A. “冷血护工”虐待养老院老人的事件曝光后,社会各界群众 B.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绿 C.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反复斟酌。 D.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演员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B.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C. 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D. 我哪里会想到,出版一本译作需要那么多人的努力才能面世。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      )
    ①近年来,汉语互联网平均每天以诞生17.5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繁殖,同时,它也以每天淘汰9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清洗。
    ②在今天的语言竞赛中,互联网语言显示出强大的繁殖能力。
    ③但绝大多数新鲜出炉的语言事物,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
    ④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更是大量疯长,犹如春风野草,对传统汉语构成犀利的挑战。
    ⑤它们在互联网上喧嚣数日或数月,而后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③⑤ C. ②①④③⑤     D. ②①③④⑤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8 .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其短篇小说《________》开“________”文学先河,获全国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长篇小说《________》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9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想许多读者当会讶怪我何以如此常见的唐诗也要首首俱录,但这十首唐诗实在是常诵常新,即使过录一遍,灵魂也总有一种难言的欣悦!倘有的读者连这十首唐诗也不能逐一背诵或简直有的还是头一回读到,那么我恳求他们一定要把这十首唐诗背诵下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十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工作太忙吗?事情太多吗?赚钱必须抓紧吗?唱卡拉OK搓麻将“抓黑叉”跳迪斯科练气功求算命遛鸟养鱼喂猫饲狗再没有空闲吗?当然,谁能强求谁呢?人们各自安排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我仍要近乎痴憨地吁请人们在纷忙的生活中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不必太多,以上十首足矣!
    (1)作者为什么要在本文中首首俱录这十首唐诗?是因为这十首唐诗人们不了解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卡拉OK搓麻将‘抓黑叉’跳迪斯科练气功求算命遛鸟养鱼喂猫饲狗再没有空闲吗?”一句一口气说下来,是不是太急了?能在中间加上一些缓冲的标点吗?应该怎么样加上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如此希望人们读这十首唐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难

    10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足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做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是    (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i者合而为,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