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临朐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遏制(è) 百舸(kě) 寥廓(liáo kuò) 载歌载舞(zài) B. 怪癖(pì) 繁衍(yǎn) 戕害(qiāng) 三年五载(zǎi) C. 慰藉(jí) 迂回(yū) 河畔(pàn) 针砭时弊(biǎn) D. 抹煞(shā) 啮噬(niè) 忐忑(tǎn tè) 自怨自艾(yì)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撺掇 凛洌 贪赃枉法 B. 堆栈 贻误 义愤填鹰 C. 易帜 丘壑 消声匿迹 D. 瞬间 羸弱 张皇失措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      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       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 胜地 缩小 控制 B. 圣地 减少 控制 C. 圣地 缩小 抑制 D. 胜地 减少 抑制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 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 C. 《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学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 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常常吹毛求疵 B. 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环卫集团不负众望,为我市环卫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 我今年去了黄果树瀑布,那里的行云流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 “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C. 在“五一”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 《经典咏流传》栏目深受中小学生喜欢,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
    A. “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 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 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 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已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活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①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诗圣”杜甫写了大量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诗仙”李白写了大量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 B. 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一文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荀子的《劝学》是一篇议论文,中心是“学不可以已”. C.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伟大著作。这部书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成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
    王昌龄
    泰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域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 “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们的共同悲剧。 B. 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使该诗显得分外凝重和深沉,被称为宋人七绝压卷之作。 C. 该诗的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D. 这首诗的体裁是易于人乐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很多,有些时代条件是难以复制的。但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一代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唐代文人们在不同时期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李白在《古风》其一中写道:“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他认为开元年间复兴了尧舜的太平之世。看到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写出文质兼备的诗歌,他更是希望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文化,令著述照耀千秋。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则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传世名作。中唐时期,社会危机重重,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政治问题,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
    文学高峰的形成与文学风气、文学形式大力变革有关。以诗歌来说,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浮靡,唐朝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继四杰之后,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到初盛唐之交,张说和张九龄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以诗歌应以“天然壮丽”为主要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以建安气骨为核心的“盛唐气象”也正是这样形成的。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尤能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时代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三方而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所追求的完美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文学高峰的形成,除特定的历史条件外,也与文人们自觉创作、自觉革新的努 力密切相关。
    B. 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度大胆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C. 唐代文人大胆革新,初唐四杰率先提出风雅兴寄和刚健的气骨,这促进了唐诗的健康发展
    D. 唐代文人的创作经验,尤其是追求完美高远的精神风貌,是当代文人所欠缺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文章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创作的例子,证明了唐代文人为时代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唐诗是经历了不断革新才达到高峰的,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阐述了唐诗的三次革新。
    C. 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论证了唐代诗人善于表达人们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体会起人们的共鸣。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结构阐述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从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述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人对所处时代和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感,并进行深刻思考,对创作出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诗没有历经三次重要革新,其创作就可能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盛唐气象。
    C. 提倡文质兼备,反对绮靡浮夸,这是唐诗一系列革新始终坚持的方向,也为唐诗达到高峰奠定了基础。
    D. 唐诗以透彻明快的语言概括出人类普遍的生活体验,因此成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文学形式。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使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水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持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教赎和对暴力的消解。中国武侠电影特别是在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神圣化、暴力的喜剧化、暴力的舞蹈化、暴力的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⑥事实证明: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侠文学为原型,其武术打斗具有高度艺术化、表演化的特征,被称为“武舞”。
    B.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 中国武侠电影在武打和情节中,隐含着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D. 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方面内容。
    B. 文章①②段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后着重对“武舞”进行了阐述。
    C. 文章③~⑥段从四个角度对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层次清晰。
    D. 文中第②段运用因果论证,着重阐述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打其实就是武舞表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都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优美的动作奇观。
    B.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等等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C. 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
    D.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及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而且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 假舆马者 假:借助。
    C. 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 虽有槁暴 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取之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 ①故木受绳直 ②醉更相枕以卧
    C. ①吾尝终日思矣 ②人非生知之者
    D. ①蛟龙生 ②犹且从师而问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4)对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中重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博: 广泛
    B. 日: 每天
    C. 省: 反省检查
    D. 知: 知道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神女应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愿长醉不复醒。
    (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________________,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在某个环境整洁、风景优美的名胜游览区,一位游客随手扔掉饮料罐。一位清洁工见状批评该游客不文明行为,但游客说:“我不扔,你不就因为没事干而下岗了吗?”清洁工按照这位游客的“逻辑”说了反驳他的话,说得游客哑口无言。请以清洁工的口吻,续写两句话。(3分)
    “为了我不下岗,你就可以乱扔了。那么,为了      ,     ?为了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某学校决定本周五下午召开高三年级全体教师会议。请据此写一份通知,要求格式规范,内容简洁,有关内容可以虚拟。(4分)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守候一株水仙
    ①那年春天,我把母亲从乡下接进城来同住。一进门,母亲便看到了窗台上的花,满心欢喜。窗台上,葱兰、芦荟、吊兰、茉莉……在暖暖的春风里,长得郁郁葱葱,娇艳欲滴的叶子沐浴在阳光里。
    ②忽然,母亲看着窗台一角的花说:“这盆花都蔫了,真可惜。”母亲久居乡下,不识得那盆花。那是年前妻在县城一家花店,特意买的水仙,就因它能赶在过年前开花,能给我们的新年增添一抹淡香,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富贵和灿烂。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了,水仙花期早过,它的枝叶散了,耷拉着,渐渐腐朽、干枯。水仙已经走过了命里最美的时光,赖以生存的根须已被掏空了养分。
    ③我安慰母亲说:“这是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就变成这样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气候土壤不适合水仙生长,它以后再也不会开花了。您看到的那些开花的水仙都是从外地买过来的。”说完,我用手轻轻一提,水仙便从沙土里提出来了,一粒粒细沙稀稀落落地粘在水仙的根须上。
    ④我刚要把水仙扔掉,母亲慌忙制止我:“好歹也是生命,怎能随手扔掉呢?”母亲抢过水仙,像宝贝似的把它种在一个闲置的大花盆里,还用黑泥把它的根须盖好,压实。
    ⑤看着母亲执著的样子,我没有再说什么,只能任由母亲去折腾。
    ⑥母亲把水仙摆在窗台最靠近阳光的地方,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松土、除草。可尽管母亲费尽心思,它还是渐渐蔫下去,直到落尽最后一片叶子。
    ⑦我以为,只要水仙落尽了叶子,母亲便会不再搭理它,可母亲仍旧日复一日地呵护它。在母亲心里,只要水仙一息尚存,就还有希望。
    ⑧夏天过去了,秋天也接近了尾声,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水仙又冒出绿芽了。”
    ⑨我点点头,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笑了。我知道,即便水仙长出了绿叶,也是一株野草,不会再开花了。
    ⑩果然,一切如我所料,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水仙只管冬日里长出茂密的叶子,然后春日里悄然落尽。尽管水仙从未放弃过生命,但它丝毫也没有开花的迹象。
    ⑪又是一年春草绿,当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时候,母亲惊喜地告诉我:“水仙开花了!”我走近窗台,凝望着那株水仙,我惊呆了――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⑫在我们这里种植的水仙不是不能开花吗?这株水仙是怎么开花的?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连呼吸都屏住了。我的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地看着水仙花,生怕转眼之间这位落入凡间的仙女就要离我而去。
    ⑬一株被带离故土的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在快成一株干草的时候,被一位疼爱它的人拾起,小心浇灌,倍加怜惜。想不到,身处他乡的水仙,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
    守候一株水仙,它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守候一株水仙,就是守候一个顽强的生命,就是守候一颗执著开花的心。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在守候?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能像一株水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嫉恨,多一些珍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感动;珍惜生命里所有的好,让生命极致绽放,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1) 选文作者将三个对象交织着写构建了全篇。请感知全文,从所给词语中选用最合适的三个填空。(3分)
    放弃 惊叹 折腾 随便 呵护 不懈 绽放
    母 亲: 执著守候――(① )生命
    水 仙: (② )生长――绽放生命
    “我”: 难信事实――(③ )生命
    (2)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⑪段画线句子。(3分)
    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⑬段中画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第⑭段画线句子“守候一株水仙,它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守候一株水仙,就是守候一个顽强的生命,就是守候一颗执著开花的心”的理解。(3分)



    (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写出两处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