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期末 复习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 . 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A.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是一首孤雁念群雁之歌。 B. 领联用“一片影”形容孤雁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 C. 尾联描写野鸦和孤雁的叫声互相应和,表达了对孤雁的同情和怜悯。 D. 孤雁这一形象寄寓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无限感慨和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对下面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花
    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A. 白诗第二句“软于丝”的意思是指柳条披垂时那种柔软如丝的姿态。 B. 白诗第三、第四句写郊野荒园的柳树,尽管长势繁茂,婀娜多姿,却无人观赏。 C. 吴诗第一句写杨柳不屑与春日百花争浓斗艳,自有一种品格。 D. 吴诗第二句“雪漾漾”,是说漫天飞雪覆盖田野。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A. 第一、第二句是说,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但总摆脱不了离别之情。 B. 第三句是说,这曲子一直牵动着征成者的情思。“听不尽”,是怨?是叹?意味深长。 C.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清冷的月光照在绵亘起伏的长城上,意境寥廓而悲凉。 D. 这首诗采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前三句写景,层层深入,为末句抒情蓄势。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      )
    A. 前六句以众草衬托青松,以连林衬托独树,突出表现了孤松卓然傲立的风姿。 B. “提壶”两句写诗人一边饮酒抚松,一边远望,把诗人与孤松直观地联系起来。 C. 诗中的青松象征着诗人不向权贵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D. 最后两句诗人慨叹自己难以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过着一种空虚无聊的生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对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③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④谈笑间,樯檐灰飞烟灭。  (      )
    A. 对比对偶比喻借喻 B. 衬托双关比喻借代 C. 对比对偶借喻借代 D. 衬托双关比较借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诗句所写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D.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①。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
    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②,欢喜的无是处。
    【注】①濡:沾湿。②和余:连我也……  (      )
    A.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写旱象之严重和沾雨之喜悦,在感情上形成强烈对比。 B.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写这场雨使整个大地恢复了生机,境界阔大,充满希望。 C. 农民在雨中起舞时,穿的是破蓑衣,说明旱灾使他们的生活一贫如洗。 D. 此曲表现了作者与百姓同忧共乐的情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落日帐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      )
    A. 首联是说“孤云与归鸟”凭着它们无形和有形的羽翼,纵使千里之远也能片刻到达。 B. 领联写诗人长久客居异地,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早已望穿秋水。 C. 颈联写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眼前美景淡化了诗人的乡愁。 D. 尾联写诗人恐怕自己的容颜已非往昔而不敢临水照影,充溢着一种惆帐落寞的情绪。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对下面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壤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
    A. 词的上阅写诗人登台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B. 作者写景,把春日里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C. 词的下阅写作者客居他乡,沉酒诗酒,意志消沉,无暇思念故乡和故人。 D.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情荡漾,曲折有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即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      )
    A. 诗歌以火山、赤亭起句,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的精神。 B.  “岂能”一词故作反问,强调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 C. 全诗基调慷慨昂扬,尾句更是豪气冲天,但依然掩饰不住难舍的离情。 D. 诗歌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给人以亲切酒脱之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 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 第四句中诗人用“时”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以动静的对比,起了烘托的作用。 C. 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从诗题看,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人时即景发兴之作。 B. 首句中作者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光。 C. 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集中描绘,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D. 此诗色彩鲜丽,境界开阔,情意酣畅,语言却平白如话,别具一格。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前两句写春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既爱“幽草”,也爱“深树”。 B. “幽草涧边生”是静景,“黄鹏深树鸣”是动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富有生机。 C. 第三句是说,晚潮加上春雨,水涨流急,而郊野渡口,不见船夫,只有渡船泊在那儿摆来摆去。 D. 末句是说,岸边小船在水流冲击下左晃右摇,上下起伏。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4 . 对下面这首古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
    即事二首(其一)
    汪藻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      )
    A. 前两句以燕语写声,以槐荫写色,有声有色,画面感强。 B. 后两句写一场雨过,窗外芭蕉叶尽情伸展,显示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C. 燕语、槐荫、雨声都是以动写静,衬托出夏日庭院的幽静。 D. 诗人善于捕捉典型的事物形象,略加点染,全诗便意趣盘然。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5 .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______
    客舟听雨:______
    僧庐听雨:______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 “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为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