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江,古时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B. 正史是指明高宗诏定的从《史记》至《明史》共24部纪传体史书,即二十四史。中等职业C. 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D.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编列,故称“四库”。
A. 宸,北宸,即北极星。皇帝坐北朝南,所以以北宸代指皇帝。B. 古时计日常用干支表示,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C. 我国传统节日中,“元夜”是指农历正月初一的夜晚,有观赏灯火的习俗;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D. “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A. 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如“公车特征拜郎中”“予除左丞相”;“迁”和“徙”指升职,如“再迁为太史令”“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左迁”是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B. 古时“长跪”指直身而跪,表示庄重。“顿首”指头叩地而拜,后常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作为写信的礼貌语。“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的时间较长。C. 古时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成六十组,叫作“六十花甲子”,常用来表示年、月、日的顺序。D. 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为“加冠”,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女子十五岁,梳发成髻,表示成年,称为“及笄”,“笄”就是簪子的意思。
A. 古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其中院试又叫“童试”,乡试又叫“春闹”,会试又叫“秋闹”。院试录取者称之为“秀才”,乡试录取者称之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之为“贡士”,殿试录取者称之为“进士”。B. “谥号”指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由朝廷赐予。如“曾文正公”的“文正”是曾国藩的“谥号”。皇帝没有“谥号”。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与“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都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D. 古时称呼已故长辈为“先”,如:“先考”指已去世的父亲,“先她”指已去世的母亲,“先大母”指已去世的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