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一册 第六单元 同步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 没(yān)    惊(chà)    畏不前(xǐ) B. 热(zhì)    钱(zǎn)    如火如(tú) C. 急(tuān)    桎(gù)    守不渝(gè) D. 头(sǔn)    的(sì)    惴不安(zhuì)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 偏嗜  职分  心无旁骛  意气用事  B. 澎湃  莹屏  未雨绸缪  刚愎自用 C. 休憩  精辟  劈肝沥胆  文过饰非    D. 资讯  贸然  真知灼见  棉里藏针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
    ①新上任的班主任衣着________,其貌不扬,但是脸上刚毅的神色似乎在告诉同学们些什么。
    ②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 ________而成的。
    ③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________为城乡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A. 俭朴  汇聚  从而    B. 俭朴  凝聚  进而 C. 简朴  汇聚从而    D. 简朴  凝聚  进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我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无言之美”。 B. 他喜欢吃苹果、桃子、西瓜、黄瓜等水果。 C.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D. “啊,”洪民一本正经地说:“我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于是我们开始看武侠小说,有时候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我们的成绩都开始退步。 B. 金穗高粱成熟期,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C. 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了。 D. 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养成了一种的恶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 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 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C. 黄昏时分,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 D. 现在许多小学允许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
    ②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问是美
    ③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④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
    ⑤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
    ⑥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
    A. ①②⑤③⑥④    B. ②⑤③⑥④①     C. ①④⑤②③⑥    D. ②⑤①④③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 《老残游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C. 通知的结构一般由标题、上款、正文、落款等部分组成。 D. 转发性通知要在标题中注明“批转”或“转发”字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拟人、夸张) B.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拟人) C.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借代) D. “请”字的音还未落,席上的酒肉早就一扫而光了。(夸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
    独不见
    (唐)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A. 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 “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 “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 “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的台湾省,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暖,一年四季花儿常开,草木常绿;再加上台湾到处有花木茂密、绿草如茵的山谷,所以非常适合于蝴蝶的繁殖和生长。据说,台湾所产的蝴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名列世界之冠。有人作过统计,台湾蝴蝶种类有四百种之多。其中独具特色、最为名贵的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凤蝶”等等。拿“兰屿黄裙凤蝶”来说,它产于台湾的兰屿岛,是凤蝶中最美丽的一种,后翅有大型金黄色的花纹,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珍珠般的光辉。这种色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再如“皇蛾阴阳蝶”,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但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而且大小不一,更为奇特的是,它翅的左边为雌性,右边为雄性。据说,在一千万只蝴蝶中才能发现一只,自然是“物以稀为贵”。至于“蛇头蝶”,由于它翅膀的上端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图案,所以称为“蛇头蝶”。它张开翅膀,足有洗脸盆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堪称珍品。
    (1)下列对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让读者了解台湾美丽的自然环境。
    B.把蝴蝶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吸引读者。
    C.台湾美丽的自然环境也有蝴蝶的一份功劳。
    D.揭示台湾美丽的自然环境是形成台湾蝴蝶特征的原因。
    (2)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程序顺序   
    D.逻辑顺序
    (3)下列关于文段主要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介绍台湾优美的适合蝴蝶生长的自然环境。
    B.介绍台湾蝴蝶的生态特征。
    C.介绍台湾的几种名贵的蝴蝶。
    D.介绍台湾的自然环境和台湾蝴蝶的总体特征。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更有一个民族传统的问题。中国画的创新,关键在于立足于民族传统之上。所谓“我自行我法”。如果离开了民族传统,则成为无源之水。其实“法”,也一定是先我而存在的,如果离开了中国画的优势继承,而侈谈创新,势必会南辕北辙,中国绘画发展中历来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虽变于古而不远乎古。试看李可染先生的《井冈山主峰图》,浑厚华滋,粗笔重墨,将井冈山之雄峻壮阔,尽情写于笔底。披图之际,不觉流连低回。觉得很厚,很有内涵,笔墨功力很深,很有味,意境深远,因此很耐看。人们可以联想到石溪、龚贤、黄宾虹的画法,但并不觉其旧,相反,却完全发挥了新的笔墨技巧,散发着新的时代气息。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1)对文段论述的观点,判断正确的是    (      )
    A.中国画应继承历史,而不侈谈创新。
    B.中国画的创新,应立足于民族传统之上。
    C.中国画离开了民族传统,就无法创新。
    D.艺术离开了民族传统,则成为无源之水。
    (2)对文段中加点的四个“传统”的具体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      )
    A.四个“传统”的含义都相同。
    B.四个“传统”的含义各不相同。
    C.四个“传统”中,只有第一和第二个含义相同。
    D.四个“传统”中,只有第三和第四个含义相同。
    (3)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赞美画家的画法有了大胆的创新。
    B.画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近代气息。
    C.画家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既有时代气息,又丰富了绘画传统。
    D.画家敢于否定传统,运用新的技巧进行创作。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碹碹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搭之声,与向之噌咳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搭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水石相(击)     舟行临汝(往)
    B.下深谭(面对)    虽知不能(说)
    C.扣而之(听)     余方欲还(心里有所感动)
    D.桴止响(上升)    自以为得其(真相)
    (2)下列各句中,“得”的意思是“收获”的是
    A.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
    D.耳之而为声
    (3)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D.马之千里也
    (4)下列各句按词类活用加以分类,全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      )
    ①大石侧立千尺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④徐而察之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⑥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⑥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易度:中档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l)________________,而臆断其有无。
    (2)________________,所在皆是也。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莲子青如水。
    (5)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难

    15 . 下面句子写到两种人,续写句子,使续写的句子成对比,并与前文意思一致。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两种人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一种人留下记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人应该悲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某学校团委计划在六一儿童节这天,组织全校团干部去儿童福利院开展“爱心陪伴”活动。请据此写一份通知,要求格式规范,内容简洁,有关内容可以虚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②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角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③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一一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④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
    ⑥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⑧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
    (1)文章第①段叙述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结构上,第①段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叙述叶圣陶的事例时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试找出其中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人说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画家费尽心力创作了一幅画,在即将完成时,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画上,他沮丧极了,想要放弃这幅画,冷静下来后,他反复变换角度看那个墨渍,随后,在墨渍上涂了几笔,墨渍变成了一只飞鸟,与整幅画完美融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7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