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二册 单元同步训练30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是    (      )
    A. /珍  耘/三半夜    B. 责/送  愤不在乎 C. 烂  笑/息事人    D. 杀/臼  瓦在其中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 站在荒漠的废墟上,一任贬骨的北风掠面,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的悲愤。 B. 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 C.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爵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D. 从来文章家都提倡简炼,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
    ①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把他________“圣人”。
    ②英、法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在国内外受到了强烈的________。
    ③有时候________ 把一篇文献放在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我们________真正理解这个文本。
    A. 捧作  谴责  不是  而是    B. 捧作  指责  只有  才能 C. 看作  指责  不是  而是    D. 看作  谴责  只有  才能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据报道,这次灾难过后,该省的直接损失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太阳出来之后,露珠没一会就了。 B. 神威系列计算机在之下获得了世界第一的荣誉。 C. 国家打击贪污腐败的行动中,的就是军队中的“大老虎”。 D. 飞机起飞时机翼划出的白线在空中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 训练结束之后,体育馆内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他还在练习三分球投篮。 B. 受毒大米事件的影响,经调查,发现产自某地的大米销量下降了一倍。 C. 护士节那天,记者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了许多王护士的先进事迹。 D.  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可谓群星灿烂,而莫言无疑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      )
    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②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的乐章
    ③曲曲折折地宕出了音乐的节奏
    ④要研究江南文化历史
    ⑤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
    A. ④⑤②①③    B. ④③⑤②①    C. ④⑤①②③    D. ④②①③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列句子中,能与“林花经雨香犹在”组成对联的是    (      )
    A. 芳草留人意自闲    B. 身行万里半天下 C. 眼高四海空无人    D. 泉水已渐生暖意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9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北京的深秋,寒风料峭。在通往圆明园的荒草萋萋的小径上,万木凋零,风沙扑面,偶尔有几只秋虫有气无力地嘶呜着。穿过一片树丛,我的眼前豁然呈现一片荒漠无垠的大地——高低不平的败瓦残垣零星散布着.烧焦的枯枝败叶依稀可见,雕塑殆尽,杂草葳蕤……一片惨不忍睹的肃杀悲凉凄景……
    啊!这就是圆明园?!
    虽然在我的心中曾千百次地想象过圆明园惨遭焚掠后的情景,却万没料到会是这样。它,实在比我想象的毁灭得更悲惨!
    啊,圆明园,你这万劫不复的废墟!
    远在八百年前.封建的王侯世家便在圆明园一带营建行宫别墅,作为他们行乐的场所。到了清乾隆皇帝时,更大兴土木.召集全国能工巧匠从事兴建。清政府向人民尽情勒索.耗费了数以亿万计的钱财,驱使千百万民工日夜劳动,终于建成了一座世界上少有的宏伟美丽的宫苑——圆明园。
    圆明园包括最主要的三个园:圆明园、万青园和长青园,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散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如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这些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连绵几十里.一片山水林园、殿阁亭台,景色异常壮美。
    ……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鼎鼐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
    1860年7月6日,英、法侵略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背走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赶来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无法拿走搬运的,则任意破坏、践踏,以至棒击,必致粉碎而后快。每个侵略军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一个叫赫里斯的英国军官,仅抢掠的金塔一座就价值二万二千多英镑。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报道:“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为了消灭罪证.10月18、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官兵奉命出动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这座我国封建时代园林艺术和建筑结构的精华,就这样被侵略者化成一片灰烬。
    英、法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在国内外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如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就曾痛斥:“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
    站在荒漠的废墟上,一任砭骨的北风掠面,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的悲愤。思绪的野马,仿佛把我从眼前的废墟,带进了历史的画廊……
    (1)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一片荒凉废墟就是圆明园的惊讶。
    B.句末的感叹号是对自己看到的这片废墟就是圆明园的确定。
    C.表现出作者对圆明园惨不忍睹的景象的难以接受。
    D.是写作者经过多方询问终于到达圆明园的高兴之情。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对圆明园荒凉景象的描写为后文抒发感情奠定深沉的基调。
    B.第五段描写统治者勒索百姓建造圆明园,表达了作者对剥削的憎恨。
    C.第九段引用雨果的话,是对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D.最后一段的“砭骨”一语双关,既说北风的冷,又突出眼前废墟使自己心痛。
    (3)本选段描写圆明园往日建筑的宏伟壮美和收藏的丰富珍贵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难

    10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废墟的召唤
    宗  璞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一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牟,我叉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桔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选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B.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为下文道出“废墟的召唤”作铺垫。
    C.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与废墟一样悠闲、若无其事。
    D.“蒙受了奇耻大辱”表明作者对圆明园遭遇劫难的悲痛心情以及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作者对石“碗”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既懒得爬,又欣然爬上去拍照。
    B.“瞬息万变的落照”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C.年轻人和“我”的争论也是“我”内心复杂思想的投影。
    D.废墟和文物一样是值得保护值得多方位品读的。
    (3)作者在第一段中将这一组建筑遗迹比喻成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