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三册 期末(B) 同步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 (qìng)    琴(xuán)    晨(xī)    摧山地(chè) B. 如( pì)    咳(chēng)    拾(zhí)    呕心沥(xuè) C. (yáo)    袅(nuó)    然(zhòu)    惟妙惟(xiào) D. 门( kuí)    气(fēn)    妒(jì)    蓊郁郁(wěng)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 蹂躏  鞭策  闲遐  真知卓见   B. 诉讼  谨记  阔绰  相濡以沫 C. 耕耘  冒然  骤然  纷至踏来   D. 造诣  焦燥  迷雾  蔽帚自珍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
    ①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战到底成为一种全民族的坚强意志,正是这种觉醒的民族意识________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②首映场放到30分钟就有观众离场,结束后观众仅剩六成,姜文导演的贺岁大片《一步之遥》离观众期待________一步之遥。
    ③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这将使那些坐拥大量房产者暴露________。
    A. 汇合  不只  形迹   B. 汇合  不止  行迹 C. 会合  不只  行迹   D. 会合  不止  形迹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 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于是我们开始看武侠小说,有时候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我们的成绩都开始退步。 B. 金穗高粱成熟期,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C. 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了。 D. 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养成了一种的恶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 我看见老师很高兴,急忙上前打招呼。 B. 一些青少年患有“手机综合症”,专家正在有效地寻找解决办法。 C.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书籍是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 D. 在本届锦标赛上,运动健儿们奋力拼搏,再次取得了优异成绩。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

    7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      )
    ①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②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③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⑤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
    ⑥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文化传承是清明礼俗的重要功能。
    A. ①⑥⑤②④③ B. ①⑤②④⑥③ C. ③⑤②④①⑥ D. ④⑤②③①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D. 农民们都说:“看见鲜绿的麦苗,就嗅出了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B.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C. 古时男子18岁行成人礼,称为“冠礼”。 D. “千乘之国”指的是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

    10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
    金陵驿其二
    文天祥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宿于驿站时所作。
    A. 诗中用“失壮图、落泥涂”形象地说明了江山沦丧、皇帝称臣的可悲现实。 B. 诗中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南宋亡国之君的凄凉悲惨、空留遗恨。 C. 秋风寒月、人影孤单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因国亡家破而孤寂危苦的心情。 D. 整首诗写诗人经过古都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真切体验和深沉感慨。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删改)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蔬菜和肉越来越“没味儿”了。
    B.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
    C.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人深,由表及里。
    D.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A.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发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给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只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
    B.生物发光指的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
    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D.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也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此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
    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反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
    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
    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
    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
    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
    D.萤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难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词语的释义有误的是    (      )
    A.杜门:闭门  
    B.视:比较
    C.暴:通“曝”,晒。  
    D.社稷:国家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②不能容远近
    ③佯狂不知所者    ④则今高爵显位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3)与“安能豪杰之流”中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是    (      )
    A.买五人之腽而之  
    B.人皆得以使之
    C.亦以死生之大  
    D.抶而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1)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 。
    (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________________。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

    15 . 下面是某职业中专李明同学的一封自荐信,请指出其在格式和内容上存在的四处错误。
    XX公司人事主管:
    您好!近日从《大众日报》上得知贵公司招聘会计人员,十分欣喜。我毕业于XX职业中专财会专业,在校期间,各门功课成绩优异,摄影作品曾获得山东省摄影大赛一等奖,现已考取会计上岗证书。我吃苦耐劳,勤学敬业,自信能胜任贵公司的会计工作,所以自荐应聘,原倾尽全部力量为贵公司的发展效力。
    随函寄上本人简历及各种证书复印件。恭候复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李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

    16 . 仿照画线的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亲的呵护似摇篮般的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拥有母爱的伴随,一路洒满温暖的阳光。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词:“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作者为表现祖孙之情,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可题目为什么却叫“灯笼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祖母是本文主要的记述对象,你觉得作者只是在写曾祖母一个人吗?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几个中职学生在网上匿名发表了如下言论。
    小小草:我来自农村家庭,家里没有条件给我买好一点的衣服,在学校里看到别的同学穿着漂亮的衣服,我就非常难受。
    打虎英雄:我家里的条件还不错,吃穿都很好。可是,我的个子矮,总感觉被人瞧不起,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破帽遮颜:我身高一米七五,可是,脸上长满了青春痘,太难看了,我都不敢和同学交往了……
    懂你的心:面对不完美,我们千万不要自卑。要挺起胸膛,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